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揭开洛书的奥秘三组数字有三种不同的天文现象(洛书里面的数字怎么解释)

导语:揭开洛书的奥秘,三组数字有三种不同的天文根源和易学意义

由自然数1、2、3、4、5、6、7、8、9可构成最简单的三阶完美幻方,其中心数为5,幻和为15,全数和为45,“米”字线夹角为45°。该幻方有八种幻象。

三阶幻方的八种幻像

幻方中诸数乘以9,整个矩阵能以5为轴旋转180°。奇数、偶数分别乘以3,都能以5为轴左旋;奇数、偶数分别乘以7,都能以5为轴右旋。

洛书是上列八种幻象之一,既有旋转变化的机理,又有固定不变的形式。洛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字矩阵,它蕴含着特定的易学意义。

洛书经典图式

那么,洛书九数到底有何意义呢?《周髀算经》能告诉我们一些惊天奥秘。

首先,1、4、7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太阳照射量的比值。

本人在《河图是基于地球公转的四季冷热模型》中利用《周髀算经》所载二十四节气日影数据证明,冬、春、秋、夏的太阳辐射量分别为1、4、4、7太阳辐射单位。

四季太阳照射量示意

由于春秋两季的太阳辐射量相当,所以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太阳辐射量可用1、4、7概括之。

其次,3、6、9是冬至、春分/秋分、夏至的太阳照射范围。

《周髀算经》曰:“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 阳照三,不覆九,东西相当正南方。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东西相当正北方。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

太阳出没与十二辰方位

用白话解释就是:

冬至白天极短,太阳出于辰而没于申,阳光照射的范围是巳、午、未三个方位,而不覆盖其余九方,这时的东西连线在正中以南。夏至白天极长,太阳出于寅而没入戌,阳光照射的范围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九个方位方, 而不覆盖其余三方,这时的东西连线在正中以北。古人坐北面南,太阳每天从左边升起又从右边落下。但从全年看,太阳总是南来北往。

简言之,冬至太阳照射范围可量化为3,夏至太阳照射范围可量化为9。

那么,春分、秋分太阳照射范围如何量化呢?不言而喻,非6莫属。除辰、巳、午、未、申五方之外,卯、酉各取其半,合而为一。即5+2×0.5=6。

这就是用3、6、9表示冬至、春分/秋分、夏至的太阳照射范围的缘由。

再次,2、5、8代表两仪(阴阳)、五行、八卦。

阴阳五行学说和太极八卦理论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物质论和世界观。阴阴二态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五行生克是物质循环转化的基本模式,八卦是八大节气的缩影(一卦三节)和万物类比的楷模。尤其是处于洛书中心的“5”,具有五行全息性,是“五行资源库”和“易学工具箱”,四季之间的物质循环非“5 ”而不能变通。

数点“5”的五行全息性

“5”为中土,后天八卦之坤卦在2位,艮卦在8位,坤艮属土。这样2 、5 、8 通同一气构成了“地轴”,5 喻地心,2、8喻两极。

2、5、8是空间方位的缩影

因此,洛书中的2、5、8具有特殊意义,隐喻地轴倾斜和坤艮两卦在后天八卦中的特殊地位。

如果地轴不倾斜,就没有四季轮回,也没有寒暑交替和晨昏推移,更不会有高压气带的移动和五带区分,整个世界都如同赤道且没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第四,《周髀算经》阐明了洛书与后天八卦的联系。

《周髀算经》曰:“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 故冬至之后,日右行。夏至之后,日左行。左者往,右者来。”

太阳出没方位与后天八卦的关系

因此,周文王给洛书配置后天八卦,并非一时灵感,而是以太阳在两至、两分的出没方位确定的。而且,从算经原文的因果关系看,以十二地支标记方位要早于后天八卦。正因为如此,后世的二十四山向是以十二地支为主,再辅以八干四维。

《周髀算经》用十二地支方位和后天八卦方位这两套不同的计量体系同时记录两至、两分之太阳出没方位,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耦合、互注。

第五,洛书九数还有一层隐藏起来的意义。

如果颠倒洛书中的2和8,就会变成一个不完美幻方,但“米”字线上的对称性亦然存在。这样,1、9反映子夜和正午的冷热对比,2、8反映后半夜和下午的冷热对比,3、7反映日出和日没时的冷热对比,4、6反映上午和前半夜的冷热对比。

颠倒2、8后的不完美幻方

颠倒2和8后,虽然失去了数学上的完美,但却回到自然而然。从1、2、3、4到5,再从5到6、7、8、9何其自然!新的秩序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和谐。

颠倒2、8后形成的新的和谐

上图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想像空间。或许是太极图的一种镜像,或许是先天八卦阵列的翻版。假如我们的世界真的发生磁极翻转,它会不会打破我们现有的秩序?如果我们的世界已经发生过磁极翻转,那么它之前的秩序又是什么样的?

总而言之,在洛书九数中,既有三阶幻方自身的组合数学规律,又有中国古人绑定在期间的天文地理意义。1、4、7是四季气候的缩影,3、6、9是晨昏变化的缩影,2、5、8是四面八方的缩影,不理解它们在度量方式上的差异,就很难窥测圣人妙意。这种“一体三制”或“三元融合”的体系在整体上又能反映昼夜晨昏的冷热对比,何其绝妙!难怪数千年来无数英才皓首穷经,始终未能参透玄机。

本文是罗招全先生古代自然哲学系列研究文章之一,已经申请原创保护,转载时请说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