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雍正实行的秘密建储制度避免了皇子争储大臣(雍正怎么立储的)

导语:雍正实行的秘密建储制度,避免了皇子争储,同时也留下三个弊端

雍正皇帝即位后,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夺嫡的教训,实行了秘密建储制。这个制度的实行有效地避免了皇子争储、祸起萧墙的发生。客观地说,秘密建储制度是一个具有积极作用并有利于统治稳定的好措施。不过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秘密建储在保证了储位顺利传承的同时,也有不少弊端。

​第一,秘密建储制度中的保密性是相对的。

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所谓的“秘密”很难完全兑现。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做得相当周密,但是,他于雍正八年(1730年)曾将传位诏书告诉了亲信大臣张廷玉,雍正十年(1732年)又告诉了鄂尔泰,并对他们说:“汝二人之外,再无一人知之。”

雍正八年的时候,雍正帝患病且病情严重,他向张廷玉“密示”传位诏书,显然是带有托孤之意,同时也反映出雍正帝对能否通过秘密建储顺利实现皇位传承,缺乏信心。

​乾隆帝实施秘密建储的时间最长,基本上也做到了“至严至密”。然而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当乾隆帝准备结束秘密建储,公开宣布暗定储君颙琰为皇太子的前一日,宠臣和珅便向未来的皇太子“先递如意,泄露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这表明,乾隆帝还是对身边的人透露了传位密旨。

秘密建储的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秘密”二字,一来是众皇子不知道未来的继位人是谁,因此无法进行政治斗争;二来是群臣不知继位人谁,也就无法结党逢迎。可一旦泄密,秘密建储则失去了其意义,照样还会引发储位之争。因为清朝实施秘密建储仅有数代,历时较短,尚未出现负面的情况,但这一隐患是始终存在的。

​第二,对暗定储君的考察培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秘密建储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既择贤而立,又优先考虑嫡长;对储君暗中培养和考察;对储君人选严格保密。然而在实施中,暗中培养考察储君与严格贯彻保密方针,是一对矛盾,实施者往往顾此失彼,处于两难境地。

原本,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在任的皇帝都会对储君进行系统的培养和教导。远的且不说,康熙立胤礽为储君后,在教育、政务方面就进行了细致了培养。这也能为储君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基础,不至于登基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可秘密建储是暗定储君,当朝皇帝对他的培养考察大都只能限于一般性事务,基本上和对待其他皇子无异。这就造成了储君缺乏锻炼,受到了较大限制。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帝中,除乾隆帝外,其他三人在才力、气魄等方面,同清朝前期诸帝相比之所以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三,在皇权能否受到官僚集团制约方面,秘密建储是一种倒退。

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下,储君的选立相对公开。王朝最高统治集团不同派别的成员从各自利益出发,常以各种方式介入皇位传承,影响、干预皇帝对储君的选择、废黜或改立。这在客观上能够部分地遏制皇权独断专行,减少决策失误。

秘密建储的整个过程中,则完全是排除其他人的介入,一切由皇帝全权决定。如果为皇帝所属意者是一位品德素质很差的人,这位暗定储君继位后,将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带来何种后果,实难预料。

​秘密建储制出现在皇权不断集中强化,最终达到极致的历史进程中,又对这一进程有着推动作用,也体现出它的封闭性。它是中国皇帝制度下发展到极端状态的个人专制独裁,在皇位传承中的一个生动反映。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