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不是所有的皇子都可以叫王爷吗(清朝皇子为什么叫爷)
导语:在清朝,不是所有的皇子都可以叫王爷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对于皇子的分封是明显不同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规定凡是皇子都要被封为亲王,亲王的继承者还是亲王,如此代代相传。如他的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小儿子以外,其余24个儿子全部被封为亲王,明朝以后历代皇帝的儿子也是如此,全部被封为亲王。
然而清朝对皇子的分封与明朝明显不同。鉴于明朝宗室的现状,清朝立国之后对皇子(宗室)的等级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以此来区分他们地位的高低,也就是说所有的皇子都可以叫阿哥,但不是所有的皇子都可以叫王爷。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朝宗室的爵位等级。
1、清朝宗室爵位等级清朝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四个等级,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
和硕亲王:宗室爵位第一等,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们才可以被授予;世子:和硕亲王的继承者;多罗郡王:皇子和其他宗室子弟可以获得;长子:多罗郡王的继承者;
再往下依次是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朝宗室爵位等级
清朝的爵位实行的是降爵承袭制度,即受封者是亲王,那么他的继承者就是郡王,12家铁帽子王例外。清朝对降爵承袭也有严格的规定,即:
亲王降到奉恩镇国公就不再降了,镇国公成为世职;郡王降到奉恩辅国公就不再降了,辅国公成为世职;以此类推,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子的嫡系子孙后代就是降爵到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
所谓的八分指的是八种待遇,分别是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它们代表着一种身份,不入八分就是不享有这种待遇。
2、清朝皇子(宗室)爵位的获得清朝的皇子们并非生下了就有爵位的,他们也就是有一个皇子的称号而已,如果想要得到爵位还要看他们自己后期的努力。
清朝皇子们(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三种,功封,恩封和考封。
所谓的功封就是以军功大小来确定爵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他们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了赫赫战功,凭借军功获得了亲王爵位,而且还代代相传爵位不降。
这一点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儿子们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清朝处于创业时期,大家都是凭军功获得爵位,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获得亲王爵位的也就代善(礼亲王)、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皇太极的儿子中只有豪格(肃亲王)和硕塞(承泽亲王)。其他的人虽然也有军功,但是大部分都是镇国公、辅国公之类的爵位。
礼亲王代善影视形象
恩封就是不是凭借军功,而是依靠皇帝恩赐得到爵位,自顺治帝开始,清朝后来的王爷们大都是恩封,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在15岁时被封为裕亲王,他当时没有任何军功和成就,但他是皇帝的哥哥,因而得以受封。
恩封的亲王,和凭借军功得爵的亲王在爵位含金量和重要程度上明显就不是一个等级,所以根据清初制定的爵位降等承袭制度,凡恩封爵位(不仅仅指亲王),后代子孙承袭时必须要三降才能“世袭”,即:宗室恩封爵位内初封亲王者,后裔承袭时需按照郡王——贝勒——贝子顺序三降爵位,直至奉恩镇国公时为止,不再降袭,可以“世袭罔替”。同理,初封郡王者,三降后以奉恩辅国公世袭,初封贝勒者,三降后以不入八分镇国公世袭,以此类推。
当然这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如果皇帝特殊开恩就不一样了,如福全的裕亲王爵位传了4代,乾隆长子永璜的定亲王爵位也传了三代。再有康熙的弟弟常宁,因为不被康熙喜爱,所以常宁去世后,他的儿子直接降爵为贝勒,连郡王都没捞着。
怡亲王胤祥
考封就是朝廷不定期对于宗室之中符合年纪、资格、身份要求的、未有封爵的子弟进行考核,以考试成绩确定是否授予爵位、授予何种爵位。至于考封的细节就不在这里说了。
如咸丰遗命的顾命八大臣中,肃顺和端华同是上一代郑亲王乌尔恭阿的儿子,端华排行第三,由于前两个儿子早逝,所以乌尔恭阿去世后,端华顺位继承了郑亲王的爵位,而肃顺排行第六,他就是通过考封,获得了三优成绩顺利取得二等镇国将军的爵位。
考封爵位等级
清代通过世袭递降和考封制度,将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压缩到了6.3%,其中入八分(亲王到辅国公)的比例只占6.3%内的1/4。而93.7%的皇族后裔,都是无爵的“闲散宗室”。这也保证了清代宗藩不会如明代宗藩一样成为经济上的累赘。
所以在清朝不是所有的皇子都可以成为王爷的,就拿生育子嗣最多的康熙帝来说,他参与续齿的24个儿子中有11人被封为亲王,5人被封为郡王,其他的都是贝勒及一下的爵位了。
本文内容由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