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说话那些事成也说话败也说话什么意思(说话那些事成也说话败也说话的说说)

导语:说话那些事:成也说话,败也说话

在中国的汉字里,带口的字很多,可以做如下趣味归纳:

一致的口:有口皆碑 ;不一致的口:口是心非 。

爱说的口:有口无心 ;不爱说的口:守口如瓶。

危险的口:刀口喋血 ;乱说的口:信口开何 。

批判的口:口诛笔伐 ;能说的口:口齿伶俐 。

乱说的口:口无遮拦 ;谨慎的口:闭口不谈 。

口能吃饭,也能说话,说得好锦上添花;说得不好:火上浇油,可见说话是门技术活,不可大意。

一、生死一张嘴,贫贱两人生

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有副对联,仅十个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简洁精当地概括了韩信的一生,被称为千古佳对。“一知己”就是萧何,当年韩信投靠刘邦不受重用,感觉憋屈,韩信逃走了。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并向刘邦竭尽全力推荐了韩信,让他得以破格提拔,成就了后来的一世英名。为大汉江上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广为流传。试想如果不是萧何的几句话鼎力支持抬举,刘邦不会重用他。那夜他在月下逃走,有可能人生就此改写。从这个角度看,萧何是他的贵人。

后来刘邦崩殂,韩信意图谋反,吕雉忌惮韩信,是萧何设计让吕雉擒获了他,韩信被杀。他没想到知己萧何会把自己引入死地,所以有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试想关键时期,如果萧何美言几句,或者鼎力相保,韩信应该可以保全性命。

关键时期,一句看似寻常的话语,生死存亡,不可小觑。

两夫人,一个是漂母,韩信父母早亡,每天靠在淮水河畔钓鱼充饥,很多时候没钓到鱼,饿得奄奄一息。而这时一个“漂母”可怜他而经常施舍一些馒头给他充饥,让他渡过难关活下来了,所以漂母存活了他。另一个是吕雉,一进长乐宫便被吕后所斩杀,随后还夷其三族,这一夫人亡了他。

如果套用这幅对联的格式,也可以写一副对联概括说话的重要:贫贱两人生,生死一张嘴。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知名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书法家写的是唐王之涣 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知一时疏忽,书法家忘了写&34;字。慈禧 大怒,要杀他。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 道:&34;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34;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书法家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逢凶化吉,不但保住了生命,而且领赏而去。

二、悠着点:糖衣炮弹易伤人

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有时候正话反说反而效果更佳,特别是面对至高无上的尊长,生杀予夺一句话,不可不慎哉!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百圣贤。”遂问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肌骨,体肤,度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

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问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答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贤孰行也。叛臣比干妖言惑上,欲乱朝纲,颠覆成汤,夺取帝位。望大王明鉴!” 纣王叹曰:“此言是也!孤险受其害。”遂将比干处以凌迟之答刑,并剜其心。次日,纣王遵妲己之意重修中庸之道。

关键时期,如果妲己秉持公心,坚守大义,历史就会改写。比干不死,商纣王也不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比干因直言进谏被剖心而死,下场凄惨;而烛邹却因委婉进谏力挽狂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直谏还是婉谏,需要看形势,更需要看进谏对象的性格喜好,一味恃强,终究没有好下场,就连魏征也不例外。

魏征死后,太宗一是推到了他自己为魏征写的碑,二是悔婚,原本答应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征长子魏叔玉,后来太宗反悔了。即使是修养品格很高的太宗也忍不住不平起来,应该与他平时进谏说话方式有关!

三、正话反说:柳暗花明又一村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大臣烛邹养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让这只鸟飞走了。景公大怒,要杀烛邹。 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不过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 婴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 其一,为大王的养鸟竟竞然让鸟飞走了;第二,你 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 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 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人 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让大王背上昏君的罪名吗?

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 “赶快放人,我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

有 时候直言不讳往往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火上浇油,把事情弄坏,而婉言迂回,却会峰回路转!

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国,赵国接连打了败仗,损失惨重,这时赵王想起廉颇来。赵王想再用他,派使者去察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高兴极了。可廉颇的仇敌郭开贿赂使者,让他关键时刻说些什么。使者见到廉颇,老将开心极了,终于可以报效国家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一颗红心熊熊燃烧。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吃完之后,披甲上马,展示武艺,以示尚可用,愿意为国效力。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但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暗示了廉颇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赵王果然中招,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悲剧就这样形成了,后来赵国灭亡。不敢说任用廉颇就一定会怎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赵国不会这么快灭亡。

这是一句话,一忠臣被弃,一个国家灭亡,一部历史改写。

不得不说,这个佞臣说话水平还是非常高明的,恰到好处,风过无痕。

五、力挽狂澜:化干戈为玉帛

公元前630年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理由冠冕堂皇:郑国无礼冒犯自己并且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时依附楚国。一句话概括:无礼、不忠。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形式危机,间不容发。

危急关头,佚之狐挺身而出对郑伯说:“国危,请召烛之武。”病急乱投医,郑伯同意,可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行;现在老了,更不行。”话里有话,这是埋怨,微言大义,不动声色,诉说委屈。

聪明人,一点就破。

郑公先认错:“错在我,但郑亡了,对您也不利啊!”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烛之武答应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夜,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说:“我们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如果放弃灭郑,您使节来往,可以随时取得所缺乏的东西。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秦伯一听高兴极了,不但不灭郑国了,还留下就与三个人帮郑国守卫国度,然后班师回朝,晋军一看也撤离了郑国。

这是一段话成事, 一场危机解除了,雷子被排除。一个人,一段话,化敌为友,化险为夷,令人佩服!

六、致命谈话:平常话语生死劫

一天,朱元璋找刘伯温谈话。零零碎碎,家长里短,突然,朱元璋严肃起来。:“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合适做丞相啊?”   刘伯温如履薄冰,知道这是个圈套,恭恭敬敬地说:“这得皇上您决定。”

朱元璋“嗯”了一声,缓和了语气问:“杨宪怎么样?” 依然是陷阱,杨宪明显是自己一手栽培的,皇上拿他说事,意欲何为?   刘伯温不傻,他知道朱元璋这样问的目的,稍作思考后马上回答:“杨宪嘛,有丞相之能,但无丞相之量。”

朱元璋步步紧逼,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啊?”汪不是淮西集团的人,但朱元璋一直怀疑他与刘伯温勾结。刘伯温马上说:“此人浅陋,不堪以丞相之职。” 朱元璋又一剑砍来,“胡惟庸呢?”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人,自己肯定不能说他能当丞相,刘伯温不紧不慢地说:“胡惟庸现在是头小牛,将来一定会挣脱牛犁的束缚,到时候恐怕不好控制啊!”。考试并未结束,老鼠拉木锨,致命问题还在后头呢。朱元璋慨叹地说:“看来丞相之位只能由你来担任了!”   刘伯温觉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是一个雷子。马上回答说:“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还是慢慢挑吧。” 朱元璋听后心里很不爽,但不漏声色:“目前朝中还没有适合的!”

从那以后,刘伯温失势,不久就被告老还乡了。那场剑拔弩张的对话,为他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古语说,守口如瓶,谨防祸从口出。人如将军,守口如守城,事关重大。

有诗为证:

小小三寸舌,悠悠生死劫。

成败一念间,祸福两重天。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