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打欧洲海盗的板甲(远征克鲁伦河5位名将败亡)
1367年,25万明军分三路出征,徐达、常遇春望着中原大地,策马扬鞭。一年时间,徐达、常遇春不但攻灭元朝,还顺带收复了宋朝三百多年都没拿回来的“燕云十六州”。燕京之战、太原之战、沈儿峪之战、庆阳之战、陕甘之战、开平之战、应昌之战,明军可谓是“横扫”蒙古铁骑,扬威塞外。
1372年,15万明军出塞,徐达、李文忠、冯胜,各自率5万兵马深入朔漠,寻求蒙古骑兵主力决战。此次出征,冯胜七战七捷,大获全胜;李文忠深入草原两千余里,伤亡相当,惨胜;徐达轻敌,前锋阵亡万余人,但保全主力,主要将领并未受损,顺利返回雁门关。
1355年,朱元璋渡江作战以来,遭遇两次失败。1360年,太平之战,陈友谅以绝对优势兵马攻取城池,大将花云宁死不降,被处死。接着,陈友谅率30万大军东征,抵达南京交战,朱元璋绝地反击,陈友谅惨败,狼狈逃回武昌。1372年,第二次远征失败,损失战马数万匹,骑兵也伤亡两万。
相对太平之战,第二次远征漠北之战,明军在克鲁伦河战役的损失更大。淇国公丘福、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朱棣麾下5位明军败亡,数万精兵阵亡。明史中说,克鲁伦河之战,朱棣出动10万兵马,结果全军覆没。
1409年,“靖难第一功臣”丘福率10万兵马出征,因轻敌冒进,不听劝告,全军覆没。克鲁伦河之战时,明军的战斗力依然很强,缺乏优秀的主帅,是这次战斗失败的关键。
1392年,大将周兴率兵出塞,征讨蒙古各部,斩首数万,俘虏十余万,来自漠北的压力减轻了很多。《明史》记载:“搜捕残敌,大败之,弭绝边患,自是虏不敢进边者十余年。”周兴北伐,蒙古骑兵损失惨重,十余年不敢南下,即便“靖难之役”时也是如此。
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明军相互厮杀,无暇顾及漠北草原,蒙古实力再次复苏。大汗本雅失里、太师阿鲁台征讨各部,击败兀良哈,势力强盛。西面的瓦剌也不敢招惹阿鲁台,鞑靼骑兵纵横草原,如入无人之境。
本雅失里、阿鲁台纵横漠北,试图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不但拒绝对明朝称臣,还处死使者郭骥,让朱棣十分恼火。1409年,朱棣点兵10万,以“靖难第一功臣”的丘福为主帅,讨伐漠北。
靖难之役的洗礼,明军悍将如云,士兵战斗力很强,还装备不少火铳。以轻骑兵为主的鞑靼,想要正面击败明军,几乎不可能。对此,本雅失理、阿鲁台非常清楚,否则朱棣御驾亲征时,明军才刚出古北口,两人就各奔东西,不敢迎战。
此时的明朝,悍将、精兵都不缺,但“帅才”却异常凋零。想要找一位能够策划全局,统帅三军,战必胜,攻必取之大将,难于上青天。丘福,号称“靖难第一功臣”,也就是赳赳武夫一枚而已,谈不上帅才,比张玉、朱能差很多。
冲锋陷阵,率兵血战厮杀,67岁的丘福比年轻人还勇猛,统帅三军,纵横漠北草原,则力不从心。丘福有多少“斤两”,朱棣很清楚,否则也不会反复告诫丘福,让他不要轻敌冒进。大军出征时,朱棣还派来使者,重复强调“圣谕”。
朱棣对丘福的告诫,《明史》中有详细记载,出征前朱棣强调五次,大军准备拔营时,还派使者送来书信,让他千万要谨慎。“颇闻军中有言虏易取者。慎勿信之,信之必败。事夫缚兔与虎其势不同。缚虎用全力,而缚兔亦必用缚虎之力乃保万全。”
将士出征,皇帝授予策略实属正常,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沐英、邓愈、蓝玉出征,朱元璋也一样面授机宜。朱元璋只说一次,而朱棣却反复强调,生怕出了差错,这意味着朱棣对丘福没底气,明军能否获胜,朱棣并没有把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征伐漠北如此重要之事,理应找了靠谱的挂帅,即便不能获胜,也不至于一败涂地。那么,朱棣对丘福没底气,为何还让他率10万兵马出征,去进行一次冒险了?明朝“帅才”的凋零,朱棣也很无奈。
朱元璋时代,能够挂帅出征,独当一面的名将,可谓多如牛毛。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邓愈、沐英、蓝玉、周兴、薛显、顾时、廖永忠、朱亮祖、瞿能,都是独当一面的“帅才”,国之柱石。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朱元璋的屠戮,这些“帅才”大多成为历史。朱元璋留下来的名将,且擅长进攻的,只有瞿能、郭英两人。其中,瞿能被李景隆坑死,在白沟河阵亡;朱棣靖难获胜不久,郭英病逝。
建文帝旧臣,盛庸、平安、徐辉祖可以挂帅,但朱棣并不信任,且远征漠北之前已经自尽或病逝。至于“靖难功臣”序列,张玉阵亡沙场,朱能出征安南时中途病逝,尚在人世的郑亨、陈珪、顾成、李远、王聪、王忠、薛禄、柳升、李彬、王通,还不如丘福。
放眼望去,朝着可以挂帅的人,寥寥无几。非要找出帅才,只有两位:永乐皇帝朱棣,大将张辅,却腾不出精力来。张辅忙于征讨安南,镇守交趾,无法从南方返回;张辅一旦离开安南,沐晟、李彬、王通等人玩不转。
朱棣御驾亲征,深入漠北,获胜没悬念。但是,朱棣很忙:处理全国政务,寻找建文帝,筹备“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协调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几个儿子的关系,可谓是焦头烂额。
此时,明朝“帅才”凋零,朱棣即便没底,也只能让丘福挂帅,况且丘福还主动请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谁知,丘福比朱棣预想的还要糟糕,不但孤军冒进,还不听李远、王聪、火真、王忠等人劝告,一意孤行,导致全军覆没。
丘福出塞后,连续两次击败蒙古游骑兵,便不顾众将反对,抛弃主力,率一千骑兵冒险进军。李远、王聪、王忠、火真强烈反对,要求就地扎营,并以皇帝的“圣旨”告诫丘福,让他不要固执己见,不顾三军的安危。
克鲁伦河畔,本雅失里、阿鲁台早就设下埋伏。明军渡河不久,便遭遇蒙古骑兵主力包围,数万兵马围着一千人打,结果可想而知。李远很勇猛,手持长矛冲锋陷阵,还能斩杀数百人,试图撕开包围圈,突围而出。
可惜,明军数量太少,区区一千余人,岂能抵挡数万大军。激战中,王聪阵亡沙场,李远马蹶被执,骂不绝口而死;丘福与王忠、火真尽皆被俘遇害。5位主将败亡,明军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全军覆没。
10万兵马(号称)覆没,5位名将败亡,朱棣只能亲自出征。史载:“今选将练兵。来春,朕决意亲征。”1410年,朱棣率6万骑兵出征,号称50万,再次来到克鲁伦河畔。
朱棣挂帅,本雅失里、阿鲁台不敢迎战,分别朝着东西方向逃窜。朱棣率精锐骑兵追击,在斡难河畔击败蒙古骑兵,本雅失里率7个骑兵逃走。接着,朱棣挥师东征,阿鲁台战和不定,朱棣抢先冲锋,阿鲁台溃逃,所部大多被俘虏。
参考书目:《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