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恋师情节吗

青春期易有「恋师情节」?医:应为恋父/母情节转移

在青春期之际对师长有过粉色泡泡般的恋爱幻想,是不少走过学生时代的人或多或少曾有过的经历。可是为什么此阶段的孩子特别容易有这样的情况呢?在讨论为何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特别容易对师长产生崇拜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其实坊间所谓的「恋师情节」,以心理学角度来看,又可视为「恋父/母情节」的转移。而造成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孩子无法从父母、照顾者身上无法获得足够的紧密性,转而向位高、年纪较长者寻求安全感所致。

根据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理论,人类在3~5岁时正值「性器期」阶段,此时期的孩子在异性接触上,多侷限于自己的父母亲。因此,十分容易使男孩出现特别依恋母亲,女孩特别依恋父亲的情况。若此时未让其对同性的父亲或母亲有所认同,就容易使其未来产生「恋父/母情节」。

QQ截图20210712100002


青少年易崇拜、依恋师长?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是关键因素

且13~15岁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意识会逐渐发展、萌芽,进而渐渐对异性产生向往。而这样的情感追求,在孩子普遍生活环境、接触人事物受到侷限的情况下,便容易使其将丰沛的情感转移至日常生活中,拥有独特人格魅力、专长、才华的人身上,进而对师长、特定偶像产生崇拜。

若青少年从小在生长的家庭环境中,又缺乏父母的关爱,便容易于此一渴望感情交流的青春期阶段对外寻求心灵的慰藉;甚至产生投射心态,转而对像父母、照顾者般能提供其安全感,相对成熟的成年人、长者产生依恋。

除了缺乏关爱的者容易产生上述情感转移的现象外,自幼过度依赖父母的青少年,在难以适应青春期必须离巢、自我独立的情况下,也可能因此转而寻找一个与父母亲相似的替代者依附于下。


性观念要从小教起。明确界定两性界线,教会孩子拒绝很重要

正因为青少年对于感情仍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往往十分容易将崇拜、依恋的情感与爱混淆。再加上,东方人教育中又习惯以打压式教育教导下一代,长时间下便易培养出不敢表达自身意见、情绪的孩子。若孩子本身恰巧有希冀依赖年纪较长的人格特质,而对方又抓住此一要点;在此情况下,便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孩子在面对崇拜的权威人士时,因习惯性顺从而缺乏思考,进而服从其依赖对象不合宜的要求。

因此,家庭、学校及社会应从小培养孩子表现情绪、感受的习惯。此外,及早教育孩子正确性观念、界定两性界线更是不可或缺。正确的性教育不该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着手。事实上,当幼儿开始有身体部位的观念时,便应于日常生活教育其身体哪些部位是不能给自己以外的他人所碰触;并尽量以开放、正面、平常心的口吻与孩子谈论性,都有助于孩子学会拒绝及保护自己。

崇拜≠爱!彼此关系对等、相互成长,才是爱的真谛

除了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教导孩子分辨崇拜与爱的不同,更是不可或缺!事实上,真正的「爱」,应该是两方处于对等的位置,不仅情感能一对一相互交流,彼此更能随着关系的紧密共同学习、成长,为自身带来正向、积极的力量。

至于,所谓的「崇拜」指的则是崇拜者单方面对特定人事的才华、外貌而有所憧憬。且崇拜者在此段关系中多是义无反顾付出的一方,不但对方不会给予相对的回应,更可能为了讨好对方而丧失自我。

最重要的是,相较于双方互相坦承、展现真正自我的「爱」,崇拜者对于崇拜对象,多只看到对方最美好的一面,对于其真实样貌却是一无所知。一旦希望幻灭,往往会使崇拜者感到极大的心灵冲击。尤其是,对于正值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更是难以接受。

堵不如疏!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以正面态度探讨

父母亲除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关爱外,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面对小孩青春期阶段对异性的崇拜、向往,以及对于性的好奇,家长与其避而不谈、放纵孩子透过网络搜寻似是而非的性知识,或是,私下自行探索,不妨保持开放态度,以正向态度与孩子谈论、沟通,都有助于避免孩子因懵懂无知而偷尝禁果。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恋师情节,这个很正常,毕竟生理发育成熟了,有些事情不想都不行!不然也不会时不时会有新闻报道这种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