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的人为什么不能吃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者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一般在7-9月份采挖,除去泥土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多次直至表面出现皱纹,菌核内部水分大部份散失后阴干生用。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和安神。一方面茯苓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的要药,凡是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及停饮证均可使用。
另一方面,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故脾弱运迟、水湿内停者用之,正好可以标本兼顾,增强疗效。而对于素来脾虚、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的人们,也可以适量服用茯苓,或配合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一起服用,益气健脾以改善脾虚诸证。此外茯苓还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故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证。
之所以说肝火旺的人为什么不能吃茯苓,是因为茯苓对于肝火旺是没有作用的,茯苓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其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如果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都可以食用。
但是肝火旺的人食用,如果发挥利湿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加重体内干燥的情况;另外,如果是肝火旺的人,最适宜食用的应该是甘寒药,例如山茱萸、石斛、玉竹、西洋参等等。
其实对于一块茯苓,不同的部位还分别具有不同的长处:在加工之时若是将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者小方块,即为白茯苓,长于健脾,也是我们在药店中较常见到的茯苓。
皮层下的赤色部分称之为赤茯苓,偏于利湿;而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常被切成方形薄片,即为茯神,亦称为抱木神,重在安神;就连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也是一位中药——茯苓皮,它的主要功效则是利水消肿,常常与生姜、陈皮、大腹皮等同用,功效显著。
茯苓又叫松苓、茯莬、茯灵、松腴等,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以云南产品质最为上乘,因此有“云苓”之称。湖北省产量最大,罗田县被称为“茯苓之乡”。茯苓的延年益寿功能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
营养成分
茯苓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茯苓聚糖、茯苓酸、脂肪酸、卵磷脂、腺嘌呤和蛋白酶以及三萜类等物质,除此之外还含有钾、钙、镁、磷等矿物质。
茯苓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甜,入心、脾、肺经,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呕吐泄泻的良药。
茯苓是美容延年之上品!本草纲目记载,茯苓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止健忘,暖腰膝并安胎,和中益气,平火上泻。
由于茯苓药性平和,基本上适用于所有脾虚湿盛证,所以不管是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口淡不渴、纳呆便溏、头身困重、小便短少的寒湿困脾证还是脘腹痞闷胀满、呕恶口苦、纳呆厌食、肢体困重、小便短黄、大便溏泄不爽的湿热蕴脾证均可使用,具体使用时只是随寒湿、湿热体质不同而配伍不同的药物而已。
茯苓药食同源,既是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又可以入药。著名的北京特产茯苓饼,就是以茯苓为主,加上蜂蜜、桂花、白糖、淀粉制成的滋补性传统名点。茯苓入药,用量一般在15克以上,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都含有茯苓。
茯苓有利尿、抗胃溃疡、抗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但对于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用。茯苓无论药补还是食补,都有很好的疗效。清代著名的食疗方“八珍糕”,以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共研细粉,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合后做成糕点。相传从乾隆皇帝、皇后、嫔妃、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一直到慈禧太后都经常食用此糕,它可以让人增加食欲,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久服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1、健胃利水
茯苓有利水、消肿、固精、安神等多种功能,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可以食用;
2、强身健体
茯苓可以使平滑肌收缩减少,张力下降,影响体内代谢,降低血糖,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3、美容养颜
茯苓还有美容作用,能够去除黑色素,不易产生过敏反应。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
一、利尿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二、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脾虚泄泻。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茯苓有利尿作用,肾虚多尿的患者一定不要吃;茯苓含糖量也高,糖尿病人不宜服用;此外,茯苓不能与醋、浓茶同时服用,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茯苓再好也不能多吃,避免对肾的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常见食谱: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