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探索中国神秘文字(探索中国神秘文字)

文字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各国家、各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文字。中国文字以汉字为基础,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图画,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但除了汉字(包括它的前身金文、甲骨文),人们在全国各地还发现了许多神秘的、难以辨识的原始文字或符号,笔者把它们收集整理如下:

(1)仓颉书

仓颉书仅有28个字,传说是由仓颉所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此书历来被书法家疑为汉儒刘歆伪作。学者刘志一经多年研究发现,此书乃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祭祀记录。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与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关,故得名《仓颉书》。

(2)夏禹书

夏禹书传说为治水有功的夏代王室的祖先——大禹所制书体或所书字迹,总共只有12个字。夏禹书也被视为伪作的古籍,其文字更难认识。据学者刘志一研究,书中12个字,有5个是古彝文,7个是汉甲骨文。

(3)红岩天书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10公里龙爪树后面的晒甲山悬崖石壁中,有一块长达100米,高约30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高耸入云。这里有人称“南中第一奇迹”的红岩碑。碑宽10米,高6米,上有“天书”40余字(当中草书“虎”字系清人徐印川所加),参差不齐,大约可分10行,首行2字,末行1字。大小不一,大字者直径1米以上,小字者20公分-30公分。从岩下仰望,字青石赤,仿佛大书深刻,临近细审,无斧凿痕。字形奇怪,非篆非籀,不可辨识。

红岩天书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朝嘉靖年间邵元善的《红岩》诗。至清朝光绪年间已经名播四海。法国人柏茹雷和弗海尔谓此天书“含有绝对之神秘性”。对红岩天书历来众说纷纭,持肯定态度的有三危禹迹、殷高纪功、诸葛图谱、苗文古书和爨文先声诸说。而否定者则断言所谓红岩天书,非人工所为,乃自然生成的石花。

1999年,学者林国恩认为红岩天书写于1406年,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

(4)巴蜀符号

巴蜀符号,又称巴蜀图语或者巴蜀图形文字,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文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与后来的巴蜀文字不一样,是目前国内惟一一种未被破译的公元前古代文字。中国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与彝族的拼音文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人推测“巴蜀符号”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解读。

(5)东巴文字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称。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东巴文是千余年前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该族东巴教巫师用此象形文字来书写经书。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字”。

(6)岣嵝碑文字

岣嵝碑立于中国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之上,因衡山别名岣嵝山而得名。岣嵝碑又称“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传说是大禹治水记功碑。碑上刻有77个古文字,书法怪僻难辨。该字似鸟篆虫迹,非甲骨亦非秦篆,自古以来有蝌蚪文、符篆、缪篆、蚕文、上古越文之说。由于碑文奇特,很快被拓刻。但后来,岣嵝碑却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

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明嘉靖十一年,著名文学家杨慎以禹碑拓本释出全文,大意是:舜帝把治水之事交给禹。禹奔走多年,忘了家门,竭尽智慧,憔悴身影,为平定水患走遍华岳泰山与南衡,终于疏通了河道,让百姓丰衣足食,从此安宁。

清乾隆年间,学者王昶对禹碑的真伪提出了疑问,他说:“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确证。”清代岣嵝诗社创始人彭玉麟也认为禹碑为大禹所立不可信。

到了现代,大学问家郭沫若和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对碑文作过研究,但他们都自称“半知半解”和“不敢妄言”。郭沫若还称此文字“秘不可究”。

1995年,曾经先后破译了《仓颉书》和《夏禹书》的著名美术家、古文字学家刘志一教授,经过努力,终于破译了《禹碑》。刘志一教授称禹碑文字为古篆书。内容系战国楚庄王灭掉庸国之后,为讨伐郑、赵两国而留下的占卜问天的文字,有古文法。其时稍晚于商周、甲骨文400年-500年。他破译的依据是岳麓书院宋刻版并参照历代文献所描刻之图版或拓本,逐一隶定每一个字,然后直译,最后意译。令历代文人学士绞尽脑汁的77个字,因对称型美术体字占一多半,增加了识别难度。其实,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书法颇有研究的王波清曾经指出:“禹碑文字运笔流畅,布局整齐,比之甲骨、钟鼎文有极明显进步。”他的观点与刘志一教授的考证不谋而合。刘志一教授的考释,获得了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权威人士的首肯。

(7)夜郎天书

夜郎天书是中国考古学家对一份在贵州省赫章的彝族地区发现的古籍的称呼。由於当地的位置是过去夜郎国的国境,所以该古籍被称为“夜郎天书”。夜郎天书共有4480个字,以毛笔烟墨书写,由曲线和圆圈组成,笔画盘旋弯曲,笔画粗细不一,而且疏落有致。

夜郎天书被当代历史学家认为是一把解开中国西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水平的锁,因为现时考古学发现,当时周朝四周的民族,并非蛮夷之邦,而是与周朝一样拥有高度的文化水平。

(8)仙居蝌蚪文

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

中国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境内有座韦羌山,山上有座高达128米的危崖叫蝌蚪崖,民间传说崖上人工刻有蝌蚪文。据明朝万历仙居县志记载,东晋义熙年间,郡长周廷尉曾经率人架飞梯,登绝壁,用蜡摹拓过蝌蚪文。此后,台州守备阮录和北宋仙居县令陈襄都曾经率部探寻,均因无法攀登败兴而归。仙居蝌蚪崖成为探索者望而兴叹的遗憾,也更加显得神秘。

1985年,当地文化部门9人考察组前往考察,也因崖高峰陡无法攀援,只能从200米外用望远镜头拍摄照片。照片证实崖面上果然有人工镌刻的状如蝌蚪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文字。1994年,仙居县电视台记者王银华成功地登上了绝壁,他说,探险行动完全是出于好奇,蝌蚪崖的传说吸引他去作这次探险。

王银华说,崖高谷深,必须用绳索将人吊下去,需要有一个善于攀登的人。于是他请来专门在悬崖峭壁上采集药材的山民潘余龙,并请以捕蛇为生熟悉山路的山民朱世牙做向导。5月28日,他们从蝌蚪崖背面攀登而上,翻过第一道山峰后,枯叶茅草渐深,古藤灌木常缠绕在一起。翻过第二座山峰,到达崖顶时已经是下午4时多。稍事休息,他们开始行动,将绳索的一端系在灌木上,另一端系在潘余龙腰间。但是,第一次下去,却什么也没发现。是根本没有蝌蚪文还是年代久远已经风化?或者方位不对?王银华向潘余龙描述蝌蚪文的大概形状,请他仔细观察。潘余龙第二次下到100多米时,终于发现蝌蚪文,他拿出备好的自动相机照相。王银华在崖顶一个突出部位用摄像机将潘余龙的活动拍摄下来。据潘余龙观察和他拍的照片分析,平整的崖面上刻有蝌蚪文的壁面宽度为50米,高度为40米,比县志上记载的面积要大得多。

那么蝌蚪文是谁刻下的呢?又在何时刻下的呢?民间传说此地原是水乡泽国,当年大禹在此治水时刻下蝌蚪文。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当时人们是用什么工具完成这样浩大工程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古人愿意耗费如此代价刻石记事,他们想向后人传递什么信息呢?这一切都成为谜,因为至今还没有人能破译蝌蚪文。

(9)龙山陶片刻字

龙山陶片刻字的发现,把中国文明历史从原来的公元前1400年提前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在此之前,世人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20世纪初发现的甲骨文,它产生于商代晚期。

龙山陶片刻字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的一座古城遗址中被发现。该陶片上的文字被刻在一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内面。陶片上现存文字共5行11个字。它属于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比夏朝还早。文字刚劲有力,排列有序,独立成字,与行草相似,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可能是一种记事文字,目前尚无法全部解读。

(10)华安仙字

福建华安仙字潭离地3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散布着5处约有20个奇异字形的摩崖石刻文字,被称为“仙字”。

这些“仙字”大的长70多厘米,宽20多厘米,小的长10多厘米,宽仅几厘米。它们都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古朴形态,个别虽与甲骨文或蝌蚪文类似,但又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属于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认为是图形文字,有的则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篆。

关于文字表达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它记载春秋时期吴部落的酋长战胜夷、越、番三个部落的纪功石刻;有的则认为,它可能反映了商代或西周初期福建南部的越族中两个支系,或部落之间相互征伐斗争的历史状况。

(11)梁山寺天书

重庆市綦江县隆盛镇莲花村梁山寨梁山寺门楣上有一幅对联,对联对仗整齐,笔画苍劲,然而,遗憾的是,这幅对联上的文字就像“天书”,令人难以读懂。

隆盛镇莲花村距綦江县城约45公里,是个藏在深山少人知晓的偏僻山村。这里号称“一脚踏三县”,与南川市、巴南区相连。梁山寨位于海拔850米高的梁山,从隆盛镇出发要步行40多分钟的山路才能到达。沿着石板路往上爬,当气喘吁吁的时候,隐藏在厥草树丛中的梁山寨残门旧址便出现在眼前。沿着寨门往里走,便看到了建筑在一方形似“龙脊”上的梁山寺。奇怪的“天书”,就在梁山寺门楣上。由条石砌成的寺门,两侧和门楣上有类似文字的刻画,线条的凹槽被人填成了黑色,十分清晰。远看分明是对联加横批,上下联各7个字,横批4字,除了“横批”的第二个“字”有少许残缺外,其余的“字”都完好无缺。然而,走近了认真看,却让人傻眼了——“楹联”的每个“字”,都不是单纯的一个“字”,而是由几个繁体汉字组合而成,构成了完全无法辨认的另类“字”。例如,三个繁体的“云”字呈品字型堆砌排列;“不”、“上”、“下”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正”、“真”、“心”组合在一起;还有两个繁体的“云”字左右并列,等等,这些“字”都堆砌得复杂古怪,像汉字组合,却无人能读;似图案壁画,又难以捉摸,难道这梁山寺里隐藏着什么玄机?

在隆盛镇政府工作的封达炎先生称,听莲花村的老人们说,梁山寨是“明清”时代修建的,以前是用来躲避土匪的,后来匪患消除后则人去楼空。由于年久失修,寨子里大部分房舍已经损毁。寨子后面的天井石屋一直以来都供有菩萨,后来就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小庙——梁山寺。

梁山寨的梁山寺,除了当地人知道外,外面的人几乎无人知晓。如果梁山寺果真是明清时期的古寺,那么这石壁上的古怪刻文,就一定有明清时期的烙印。然而,仔细观察梁山寺后又发现,寺内的佛像石质较新,佛像的造型也明显没有古朴质感,更没有风化的迹象。尤其是中间的观音像背后,连一点青苔都没有。由此可见,梁山寺内的佛像年代并不久远,并非是古代造像。封达炎先生说:“听老人说,梁山寺里的佛像、法器是在‘破四旧’的时代被毁的。现在的梁山寺,只有刻有‘对联’的那堵墙壁是原来的,其余的东西都是后来修建的。”在寨门右侧内的石壁下方,有一块石碑。碑上不少文字都已风化侵蚀,惟独“宣统三年冬月吉旦”几个字还能看见。在庙里的一尊送子观音的坐石上,有“乾隆二十一年十月”的字样。由此推测,梁山寨起码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存在,那么,梁山寺古壁上的刻文也应该有百多年的历史。那么,是谁、在什么时候、在这个藏在深山无人知的梁山寺门楣上刻下了这些古怪的“文字”呢?而且,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刻文,究竟蕴藏着什么秘密?它们是可以读解的“文字”吗?这些看起来像文字的“字”,或许代表的是某种神秘的符号,或者是某种编码?“天书”是古汉字吗?查阅以收录丰富古汉字而著称的《康熙字典》,却查不到这18个“字”!

据当地人说,以前莲花乡这一带土匪横行,乡民进寨避难时遭遇天旱缺水,于是便在寨子里修建寺庙乞雨避祸。所以,当地人普遍认为,这对联应该是当年为祈求天降甘霖、保佑平安而留下的杰作。当地老人对对联上的字也有自已的看法,“你看嘛,有云,有雨,有气,有金,有心,这不是说要诚心,才能得到云和雨,才能逃过刀光剑影之祸吗?对联上的那些造字描绘的是这梁山寺的地形地貌,‘云雾缭绕’、‘山势嵯峨’,好形象哟!”

人们对“天书”的看法各异,有人认为这些“字”其实是有人蓄意而为的文字游戏,去掉每个字当中的某个特定部分,才是正确的解读方法。然而,该去掉哪个特定部分呢?也有人认为,每个字都是一个特定的谜语,只要解开每个字的谜,把每个“谜底”串起来,就能读解这“对联”的含义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幅造字联,是道家和道教造的密码字,是从字形上去体会字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这完全是古人故弄玄虚,其实这些“字”根本没什么意义。

从事古文字研究的申达先生却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这些“字”应该是汉字组成的对联,但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联。申达说,它应该是由普通汉字组合而成的“堆码字”。堆码字的各部分,就如同魔术中的各个箱子,它们能够组合在一起表示某种含义,也能被分隔开,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堆码字”的神奇。例如,上联的前三个“字”就被分拆为“三云二云无青气”。古汉语中,青气代表着天的意思,这前三字似乎代表“云天”的意思。但是,按照申达先生的意思推论下去,这些文字就更让人糊涂了。上联的文字就该被分拆为“不上下”、“正真心”、“形金西大山”、“真同”;下联的七个字就该被拆为“一守心”、“身空心”、“人西口玉同”、“晃宫”、“兀兀青气”、“幻景”、“木果”。横批则被拆为“至成”、“形金(此处残缺)去心”、“形金道寸”、“正青心”。这样的“堆码”,可能蕴藏什么奥秘吗?申达自已也说不明白。

(12)贵州“水书”

生活在中国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水族,至今还在使用他们民族的文字——“水书”。“水书”是古代水族先民使用的、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用它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古老文化。专家、学者认为,“水书”典籍相当于汉民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书”又称“鬼书”、“反书”,其一是指其结构,有的字虽是仿汉字,但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字型的写法。“水书”文字为何与汉字不一样,其写法为何与汉字相反,这些问题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二就是,在古代,水族先民因受统治阶级所迫害,相传其祖先“陆铎公”创制“鬼书”以反对和报复统治者。

水族是一个崇尚鬼神的民族。水族人民认为:无论是祖先亡灵,是动物、植物,还是一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包括山、石、洞、水、风、雨、雷、电等,由于有某种“鬼”或“神”附体,都具有灵魂,这些灵魂永远不会消亡,当某种物体不存在时,它的灵魂就会转移到其他物体身上。水族的崇拜对象,从宏观上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鬼,另一类是神。凡阴暗的、落后的、消极的、对人民不利的灵魂就是鬼,凡光明的、先进的、积极的、对人民有利的灵魂就是神。总的来讲,神既可以施福于人类,也可以惩罚犯错误的人,而鬼往往都是加害于人类的。“水书”典籍就是各种鬼怪魂灵、各种禁忌事项及各种避邪驱鬼方法的集成,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节令、生产等,一举一动都受“水书”典籍的制约。因此,在水族的社会生活中,“水书”典籍具有广泛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书”典籍所记,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吉凶兆象及驱鬼避邪的方法,大体是以年宜、忌月日,以月日宜、忌时方,并用歌诀或事物兆象标明它的吉凶所属,因此多是作为巫师施行法事的工具。只是因为水族笃信鬼神,故“水书”典籍用途很广。“水书”典籍这种特有的功能,促进了水族鬼神崇拜的世代沿袭。

在水族聚居地区,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水书”典籍的水族人(全部为男性)被人们称作“鬼师”,他们在民间的地位很高,被人们所崇拜。“水书”典籍就是“鬼师”祖传的极为珍贵的宝物,只传男不传女,一般不会轻易传给外人。“水书”典籍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师”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几千年至今。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动,不论是判定事情的吉凶,认定鬼魅作祟,还是驱鬼送鬼、禳灾祈福的巫术仪式,均由“鬼师”从“水书”典籍中查找依据。因此,在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动中,必须通过“鬼师”作为媒介才能发挥。因此,在水族巫文化的鬼神崇拜现象中,“水书”典籍是一部教科书,“鬼师”则是教师。“鬼师”与“水书”典籍的结合,是维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鬼神世界的纽带,是巫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并维系着这个神秘世界经久不衰。

“水书”典籍除了包涵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内容以外,它还保存了亟待挖掘和破译的天象、历法资料和水族古文字资料。“水书”典籍所反映的天象、历法资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一些基本理论,如九星、二十八宿、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日月五星、阴阳五行、六十甲子、四时五方、七元历制以及水历正月建戌等内容,就是水族先民高级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包含着科学的哲学伦理和辩证唯物史观,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灿烂的一页。

“鬼师”典籍从用途、使用功能方面把“水书”典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白书”,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生产、出行、房屋营造、经商、嫁娶和占卜等方面;另一类是“黑书”,又称“水书秘笈”,能掌握此书的“鬼师”极少。“黑书”主要用于“放鬼”和“退鬼”。

相传过去,外人只要一走进水族村寨,都要遵纪守法,担心做了坏事会被“鬼师”“放鬼”附身。“鬼师”只要知道某人的生辰八字,或取得其一根毛发,或取得其身上的一片衣物等物品就可实施“放鬼”。当某人被“放鬼”附身,他就必须去求另一“鬼师”将鬼解除,称为“退鬼”,而且所请的“鬼师”法术必须高于“放鬼”的“鬼师”,这样鬼才能退回给“放鬼”的“鬼师”,“放鬼”的“鬼师”就会因为所放之鬼加害于己而亡。如果被“放鬼”者所请的“鬼师”法术低于“放鬼”之“鬼师”,那么被“放鬼”者就无法“退鬼”,就会被所放之鬼加害而亡。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目前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煅造等。“水书”典籍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因而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不久前,“水书”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水书”典籍可能与《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介绍说,他们在请“水书”先生破译一只北宋早期河南临汝窑八莲瓣陶瓷注碗上的10个神秘附号时,“水书”先生按照水族的《连山易》打卦,破译出这只碗是北宋兴衰的一段史志碗。从“水书”先生的打卦图来看,与八卦易经图完全一致。破译出来的北宋史实,经与史书对照,也完全吻合。因此,专家们认为水族的《连山易》有可能是世人认为早已失传的《易经》中的一本,即夏代《连山》。

为了采取不同方法破译这只碗,2004年底,他们请来贵州省独山县一名叫谢朝海的“水书”先生再次对10个符号进行了破解。谢朝海用“水书”典籍《连山易》纳甲法立卦后,除推断出与以上几位“水书”先生相同的内容,还破译了字面背后深藏的内容。

另外,夏陶神秘符号在水书中也找到了相同的文字记载,由贵州省档案局提供的24个夏陶神秘符号在荔波县档案馆馆藏的“水书”典籍中找到完全相同的文字符号就有10多个。利用“水书”典籍古文字破译部分夏陶符号,说明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字符号可能就是夏文化遗存的一脉,并将有助于解开困犹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关于“夏都”的千古之谜,有助于认定夏陶符号就是一种原始文字。

探索中国神秘文字(探索中国神秘文字)(1)

象形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