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诸法无我什么意思(什么叫诸法无我)
导语:原始佛教主张的“诸法无我”,是对人类思维意识的突破
“我”在梵语中叫Atm an(阿特曼),不是你、我、他的这个“我”,而是让你生死轮转,以及生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藏在你背后的那个本体之“我”。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身体或精神之“人我”,而是控制你、主宰你的那个永恒不灭的“神我”。
在2500年前,佛陀针对当时印度各派的“神我”论,尤其是婆罗门教的梵我、灵魂理论,而提出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主宰者,即“诸法无我”。
所以说,佛陀创立的原始佛教是无神论的。
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关于灵魂、神我、天主、造物主的种种观点,当时大体分成三种:耆那教认为世界和灵魂永恒不变,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顺世论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与肉体同时断灭。而在婆罗门教中,“我”即灵魂,它是超越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超验实体,永恒不灭,与梵同一,世间众生不过是梵的具体显现。
佛陀对于这些灵魂说全都持否定态度,主张“无我”。
在原始佛教中,“我”的使用有两类:一类是作为假我的人称代词,是一个名言概念,也就是“人我”。佛陀并不否认作为因缘和合的这假我的存在,“我”是别人相对而言的“自己”。
另一类是指超越个人(包括肉体或精神),而主宰人身乃至世间万物的永恒实体,即“神我”。对于“神我”,佛陀是明确否定的。
所以,佛陀所指的“无我”,不是作为个人的假名安立的你、我、他,而是超越个体之上的主宰万物的实体之我,也就是梵天、天主、造物主之类的存在。
佛陀破斥神我,指向的是世间一切现象皆无恒常的自体。以人为例,人是由五蕴组成的,包括色、受、想、行、识。这当中没有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也没有一样是能够主宰其他组成物质的东西。如果认为有一样东西在里面主宰着生命的形成,那就是对“无我”的否定。
色蕴相当于肉体,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受蕴是五根接触外界而产生的感爱。想蕴是理性活动、概念活动。行蕴是心理活动、意志活动。识蕴是知觉活动。受、想、行、识四蕴,也统称为“名”,佛法中经常使用“名色”作为五蕴的总称。
万物皆流,由缘而起,无有恒常的实体。人由五蕴和合而成,五蕴始终处于变化无常之中,所谓转生,也就是五蕴的转生,不过是五蕴刹那生灭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当中仍然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转生的主宰者。
有人将“阿赖耶识”来比附婆罗门教的轮回主体。实际上,阿赖耶识也是在变化之中的,其中没有任何成分是永恒不变的。
“神我”有三大特性:主宰性、实体性和固定性。所以自我或灵魂是不会变化的。而业力则是随时都在生灭变化的,有净业加入,亦会有恶业的消失,反之亦然。故业力本身是无自性的,它并没有一个灵魂或自我的实体。
但众生都因无明而需要有所信托,对于变幻不测的人生,及无法撑控的大千世界,如果这当中没有一个主宰者,确实是很难接受。神我、天主、造物主这些概念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否则,人类就没有精神依托。佛教后来发展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时,为了扩大信众,不得已又把“神”给请了回来。
即使对于那些自称无神者,仍然会相信这个世界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你可以不相信有造物主,但你总得相信有自然规律吧?
其实,自然规律在很多人的心中,就是变相的神我、变相的主宰。这或许已经到了人类思维的瓶颈。绝大多数人都突破不了这个界限。而这恰恰是从世俗谛转为胜义谛的关键,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