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建盏有什么胎(建盏的胎体)

导语:建盏为什么要露胎?为什么建盏的胎足比较粗糙?看看你就明白了…

收藏建盏的朋友对建盏这些事情肯定都存在一些疑问,并且,在建盏这个行业当中,自然而然的也有很多的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有时候会弄得收藏者本身一脸懵,关于这些其实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收藏者只有努力的去了解建盏的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发展路程,才能够真正的融入这个行业。有人问八叔,建盏露胎是什么意思?建盏为什么要露胎?为什么建盏的胎足比较粗糙?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集中解答建盏底足的常见问题,希望对初学建盏的您有所帮助。

其实露胎这两个字也是建盏行业的术语,首先它的主要意思是,建盏本身均有刻意露出一截不施釉的部分,这一部分就被称为露胎。

其实这也主要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加的美观,有一些层次感。建盏的露胎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古代人们的思想,从而将古代的传统韵味与现代的独特制作工艺相结合,这样的建盏无疑来说是最妙的建盏,也应该最值得被大家所收藏。

首先,建盏露胎的原因其实是工艺上的考量。如果大家考察过宋朝建盏的知识的话,就会得到这样一个知识点,那就是在宋朝成熟期的建盏,不仅需要厚厚的胎体,同时还需要加上厚釉,建盏施厚釉是为了能保证形成效果极好的兔毫、油滴等斑纹,如果施釉轻薄,也许会出现“条不可能达者”、“油滴不可能饱满”、以及“严重缩釉”等情况,从而加大了废品的数量。

难道施厚釉就能降低废品率吗?当然不是,单单施厚釉也是不行的,它也有其弊端,坯体施厚釉的话,经过1300左右高温烧制,大量的釉水往下流动,如果流到胎底,坯体就会与匣钵粘住,无法分离,即使是分离开,也会影响建盏的美感,粘底基本算是报废了。

所以在宋代,建盏烧制的过程是施半釉的,要露出一部分胎体,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减少粘底的现象。如果建盏黏在烧制炉内,那在取出的过程中,是不是会对建盏造成一些伤害。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因为纵使这样,还是会出现一些粘底的产品出现,但是虽然这些产品粘了底,但因为巧夺天工,它们依旧会成为珍宝。

其次,那种露胎在视觉上有颗粒感的盏是由于含有部分石英颗粒以降低变形率,但表面经高温后基本不会刮手。

其实像这一类建盏,如果你看久了,也会觉得它就是一种艺术品,不容置疑。而现在也有很多的窑口,刻意地去模仿这种类型的建盏,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一种想法,那就是物以稀为贵,但是这样的行为,其实也挺好的,它有效的保证了传统手法可以在现代得以生根发芽。

01铁胎胎质

建盏的胎土是铁含量很高的铁胎,这是能烧出各种不同斑纹的主要原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使用建阳水吉的胎土。

建盏底胎特点是胎质厚重粗糙,轻轻敲打就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颜色一般为黑色、黑褐色或者黑灰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底足非上述三种颜色便不是铁胎建盏。

虽然建盏都是铁胎,但土质、几类黏土的配比还是有区别。以及铁胎变形开裂概率比高岭土胎大得多,宋代建盏有时候会刻意留下石英砂提升耐火度,减少变形率。

此外,建盏的烧制充满了不确定性,包括胎土和釉水影响的不确定性、窑炉和窑位影响的不确定性、变形和粘底的不确定性。

02止釉线与釉泪

建盏要烧成出色的斑纹,需要厚釉,釉水在高温下容易流动,进而粘底。所以施半釉。这也是建盏多数露胎的原因。工匠在拉坯时通常会刻一道止釉线,意思是上釉的时候釉水不要没过止釉线。

建盏是一次施釉且施半釉,施釉时用手抓住圈足,将盏器平稳地浸入釉水,让釉水和建盏坯体相结合,至腹下部施釉线后提起。

建盏釉虽厚,但量不可过多,多则容易粘底,过少则釉面斑纹不均,或是露胎过分裸露也不大妥当。

建盏须仰烧,烧盏时窑内温度高达1300℃,釉水剧烈变化,在形成斑斓釉色时也容易受到向下重力牵引,形成釉滴珠(釉泪)。

釉滴珠的形成与施釉量、釉水的粘度、窑温变化等因素相关。

匠人们制作建盏时,都会在盏底圈足表上款识,作为品牌标记,与其他家建盏以示区别。

以底足标识作为区别,这在宋朝时期已存在,宋朝时期烧制建盏最大的窑口【建盏】为民宦官用,匠人们会在底足刻印【供御】、【进盏】等字样以示区分。

现代建盏在旋修底足时也会刻印底足落款,大多为商家品牌名或工艺师姓名。所以,如果你足够熟悉一位大师或一家品牌建盏的烧盏风格,落款标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你分辨其真伪。

如,太保柴窑以胎薄闻名。

孙建兴的不同修足和底款,分建、兴等款,有印款有手刻款。

李达不同作品的修足,钵型盏修足较大。

陈大鹏不同修足与底款,分印款和手刻款等。

如果见得多了,还是很容易从底部就判断出是哪个师傅的作品的。

真正的建盏胎质粗糙,胎体有明显的脉络旋转,而因为釉面的存在,这些特质我们只能从裸露的底足部分窥得一二。

最后八叔说:所谓的建盏露胎曾一直被认为是粗糙的代表,而随着建盏的曝光率越来越高,大家对建盏知识的了解愈来愈深,抱着这种想法的朋友也不多了,这对建窑建盏的传承和发展算是激励,也希望盏友们能够寻到自己的建盏。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