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中嬴渠梁什么病(大秦帝国赢渠梁的儿子)
导语:《大秦帝国之裂变》:为什么说嬴渠梁比嬴虔更适合继承太子之位?
公元前362年,秦魏两军对战于河西要塞少梁邑,秦国由秦献公嬴师隰统帅,魏国由丞相公叔痤率领,此一战,异常激烈,双方均伤亡惨重,秦献公被魏军弓箭所伤,生命危在旦夕,公叔痤被嬴渠梁所俘。
秦献公的重伤震惊了整个大秦帝国的朝野,因为此时秦国尚未立太子,如果秦献公突然就这么走了,那么对于新君的人选,势必会引起国内的轩然大波,在此内忧外患之际,这无疑会给其它六国,尤其是魏国留下可乘之机,此时的秦国,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际。
对于此时的情形,没有人比秦献公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了,时间退回到秦献公5岁那年,灵公十三年,这一年,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亡,秦灵公的大哥嬴悼子受了秦灵公的嘱托,保护秦献公即位,然而嬴悼子却以秦献公太小为由,自己做了国君,将秦献公母子二人放逐到陇西河谷,致使秦献公在外漂泊30年,这30年间,秦国历经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三位国君,致使国库空虚,税赋加重,土地流失。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使国家再次陷于危难之中,立太子之事就显得更加的刻不容缓,虽然以甘龙为首的老氏族们都更加倾向于长子嬴虔,但是在秦献公的心里已经承认嬴渠梁的太子之位了,事实证明秦献公的选择是正确的,嬴渠梁成为秦国的新君后,重用卫鞅,实行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嬴渠梁为什么比嬴虔更加适合继承太子之位,成为秦国的新君。
一、 嫡庶有别
在我国古代,男权高于女权,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妻子生育的就是嫡出,小妾生育的就是庶出,显然嫡出的地位是高于庶出的,虽然嬴虔比嬴渠梁年长,但是嬴渠梁是嫡出,嬴虔是庶出,且嬴虔也是嬴渠梁的母亲养育长大的。虽然在秦献公和他们的母亲眼中,对他们哥俩重来没有过嫡庶之分,可是在那个时代,世俗中对于嫡庶之间的观念还是很强的,当然,这不是选择嬴渠梁成为太子最主要的因素,毕竟大部分人还是想要推举嬴虔为太子的,这只是为嬴渠梁提供了一个稍微站得住脚的优势。
二、 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
对于嬴虔,正如老甘龙说的,更像秦献公,刚毅勇猛,但是此时的秦国需要的是一位治国之君,不是一心只会带领秦国打仗的国君,不能再使秦国步自己的后尘了,此时的秦国,是越打越穷,虽然老秦人信念坚定、迎难而上,但是却无法斗出一片新天地。
对于嬴渠梁,他的确不像秦献公,和嬴虔也不一样,他遇事沉着冷静,对时事的分析,透彻至极,对于事物的判断,也异常的精准,这几点我们在第一集中嬴渠梁私减军粮、生擒公叔痤便可见一斑。
当时秦国人主流的价值观就是,老秦人不怕死,一个字“打”,对外,常年征战,对内,私斗成风。嬴虔的脑子里面没有感觉到这些是问题的存在,而且他也是一样,一言不合就拔剑,当嬴渠梁提出退兵之策时,他拔剑,当公孙长史阻止他去见秦献公,他拔剑,试问这样不动脑思考,遇事冲动,一言不合就拔剑的人如何做得君主?
三、 更加有大局观
此时秦献公想的是,这哥俩谁能带领秦国走出困境,迈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带领老秦人过上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时的秦国虽然也是“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但此时的秦国却和现在的中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极端,此时的中国是一片汪洋大海,而那时的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小池塘,一经狂风骤雨便会被掀翻。老秦人虽不怕死,可是秦国也经不起折腾了。
对于这哥俩的表现,秦献公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嬴渠梁私减军粮和提出退兵之策时的言论,秦献公是不会无动于衷的,而这些问题,嬴虔是无论如何不会想到的,虽然嬴虔是内明之人,可以倚重他,但是却不是治国之才。
如今,六国强而秦弱,只有秦国强大起来了,在列国之间才有话语权,才可以称霸天下,此时秦国的发展第一要务不是打仗,而是要强大起来,在这方面,嬴渠梁是不二人选。
也正因为嬴渠梁,有大局观,将自己的目光放眼六国,放眼将来,所以便有了他宽阔的胸襟,一纸诚诚恳恳的求贤令,为秦国求得了无数人才,打破了天下士子不入秦这一魔咒,更加为秦国带来了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卫鞅。
于是,在秦国,一场浩浩荡荡的变法即将开始,这场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弱小的现状,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内容由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