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南宗孔氏后来衰微原因是什么(南宗孔氏后来衰微原因分析)

导语:南宗孔氏后来衰微原因

南宋和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150多年之久,但是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层的“大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必然会促使分裂的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至元十三年(1276)六月,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中国的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寓衢。……孔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世孔端友子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的事实。

至元十九年(1282)十一月,元世祖为统一孔子世家,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孔裔重新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元世祖的决策,造成了南迁的孔子后裔具有两重身份:一是仍然和过去一样,具有一整套的宗族组织系统,让了爵位的孔洙及其嫡长子孙,持有元世祖签发的“护持陵庙的玺书”,仍然是这个特殊人群的首领。这个特殊人群,仍然以衢州家庙为祭祀场所,进行着正常的礼仪活动。因此,南北两部分孔子后裔,虽然在元世祖的努力下互相认同了,但是孔子世家在实质上,仍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曲阜,一部分在衢州。

南迁以衢州为中心的孔子后裔,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到了元末明初,它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人口众多的一个群体了。但是,正如明朝弘治元年(1488)衢州知府沈杰所奏,“衢州圣裔自孔洙让爵后,衣冠礼仪猥同氓庶(鄙陋得如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据徐映璞先生的《孔氏南宗考略》中《宋代名贤事迹考》记载,南宋152年,南宗出了26位名贤,其中,有24人为官,颇有政绩;1人治学,著书立说;1人从教,是明道书院山长。从政比例高达92%以上,从教者比例不到8%,不愧为名门世家,朝廷望族。

到了元代,《元代名贤事迹考》共记载了南宗孔氏名贤33人,其中为官11人,从教22人。元朝89年间,平均不到三年出一位名贤,南宗依然不愧为名门望族。但与南宋名贤相比,元代孔氏名贤从政比例明显下降,约占33%;从教比例明显上升,约占67%。到了明代,《明代名贤事迹考》共记载了南宗孔氏名贤37位,其中,从政者除孔彦绳复爵之后的五位五经博士官外,尚有11人,占总数比例约为30%,名贤档次有所下降。

而且,明朝276年,约每七年才出一位名贤,比南宋、元朝时已显逊色。到了清及近代,《近代名贤事迹考》记载了南宗孔氏名贤32人,其中,为官者除8位世袭五经博士和1位奉祀官外,仅有3人,从教者也只有8人,非官非教者足有16人,占总数比例50%,这个名贤档次更低些。至于把抗日战争中为逃避日寇奸淫掳掠而死难的孔庆荃等人列为名贤,应该说是比较勉强的。即便如此,近代304年(指清朝至民国37年),南宗只有32位名贤,约9.5年出1人,比起南宋、元朝、明朝来,显得格外逊色了。

孔氏南宗,本该人才济济,为什么一朝不如一朝盛呢?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严诡寄”、“守祀田”、“责报本”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不叙录”。如此种种,格外严厉。

如此一来,南宗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宗室逐渐式微。他们的衣冠礼仪如同平民;祭田须纳课税,家庙无力维修;族人难入仕途,只能沉浮于书院山长和儒学教谕之中。据《衢州东隅老执结为孔彦绳实系南宗嫡宗孙乞分豁祭田粮额事》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有民人王希达随母改嫁来家(南宗家庙),相依住过,冒投同籍,本人为事累及,前田抄没入官,改科重粮壹佰贰拾陆石零,以致子孙输纳艰难,岁租不敷……”这种日见困苦的岁月,南宗世家经历了六代200余年。孔彦绳尚且如此,其他南宗孔裔更趋穷困潦倒,还有能力培养人才吗?所以,应该说,孔洙让爵是南宗中衰的主要原因。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