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射箭思想是什么(孔子的射箭思想内容)
导语:孔子的射箭思想
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在他的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射箭的价值,他不仅将射箭看作是一种技能,他更是将射箭看作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培养人的德行和进行礼仪教化的手段。
射箭
因而他将射箭技能的优劣作为评价一个人贤能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孔子家语·观乡射》,详细记载了孔子对射箭的看法。
孔子观于乡射,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鹊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
孔子石像
这段话是说孔子在观看乡射礼时,非常感慨,因而深深叹息:“乡射要符合相关礼仪要求,还要配上音乐。为什么要射?为什么要听从仪式的安排?
其实都是为了修身而射,而且能射中箭靶,这唯独只有贤能者能够做到的。如果射箭的人乃品行不好、不才之人,他怎能射中箭靶并去罚别人喝酒呢?”
因此,孔子认为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很好的完成射箭。
古人骑马射箭图
孔子的射箭思想核心在于他讲究射箭不仅仅需要技能,而且需要品德、贤能、修身、养性以及尚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不仅如此,孔子在教弟子习射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利用射箭对围观的群众进行教育。
“射”是我国古代六艺教育之一,孔子将射箭作为一种“礼教”的手段反映出他的射箭思想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想。
孔子教学
孔子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仁”。
在《论语》中,孔子说道:“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辑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意思是说君子之间没什么需要争胜负和高低的,如果有的话,也就只有射箭比赛了。
射箭比赛时,参赛选手要先相互作辑谦让再上场,射完后,又下来饮酒,这才算是君子之争。
这与他主张的“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是一样的意思。
射箭
即:射箭比赛时不在于射中目标、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最重要的是要有“仁”,倘若大家都是君子仁人、志同道合,这就达到了“仁”的境界,又何必要争个胜负和高下呢?
因此孔子将射箭作为“仁”的教化手段,通过习射来培养出仁人志士。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对射箭的偏爱,还体现在他运用箭的原理,来告诫弟子要努力学习。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
制作弓箭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梧而羽之,锁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虽然表面看来子路和孔子的初次见面实在探讨做箭杆的问题,但其实是在探讨是不是人有了天赋就不需要努力了。
现代的射箭
孔子告诉他好的箭杆如果装上羽毛和打磨得锋利的箭头可以射得更深。人的天赋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有好的天赋再加上勤奋不就更厉害了吗?
因此,孔子是将射箭上升到哲学高度,将其融合进儒家礼乐教化体系,使射箭的文化内涵充分显露出来。
本文内容由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