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苏妲己祖籍是哪里(苏妲己墓百科)

导语:苏妲己族考:先祖被商汤征,自己又被纣王伐

文/徐少华

妲己,己姓,苏国人。商朝末年,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考之己姓,与楚之芈姓一样,同为祝融八姓之一。

据《国语·郑语》、《大戴礼记·帝系》、《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祝融之族先有六支,后来衍分为八姓,即八支血缘亲近的部族集团,楚人为其中一支发展、进化而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楚之先祖各亲族集团中,历史最为悠久、且族势较盛者属“八姓”之长的己姓昆吾族系。

《世本》说,祝融之后“其一曰樊,是为昆吾&34;狄灭温,......苏子奔卫”,以“温子”与“苏子”互称,杜预注:

苏子,周司寇苏公之后也,国于温,故曰温子。

《尚书·立政》孔颖达《正义》:

忿生为武王司寇封苏国也,苏是国名,所都之地其邑名温。

今按,苏忿生应是古苏国之后裔,商末为帝辛所伐的有苏氏之首领,后弃商投周,协助武王灭商有功而复封。从上引诸记载所言,苏氏受封后虽依旧称苏国,然封地却为原温之故土,而不在邺西故苏城了,说明此前温氏已灭。周武王封苏忿生立国于温之故土,一或因苏、温同族,温国虽灭,然温之族民仍存,将苏、温合一,亦有安抚己姓同宗族民的考虑;二是温在河内,为商之王畿故地,亦是周之东都畿内,封苏于温,以镇抚、拱卫东都要地。

《诗·小雅·何人斯》毛《序》:“苏公剌暴公也。暴公为卿士而谮苏公焉,故苏公作是诗以绝之。”郑玄《笺》:“暴也、苏也、皆畿内国名”,孔颖达《正义〉引王肃云:“二人俱为王卿”。则西周晚期,苏公仍为王郷,参辅国政,说明自周初以来,苏国的地位一直不低。至于《春秋》之《经》、《传》称其为“温子”、“苏子”,当因西周以降苏国逐渐衰弱的原因,并非自受封以来即为“子”爵,地位卑下。

传世苏国铜器有多件,其中苏公簋有铭文二行十字:

苏公作王妃乖簋,永宝用。

此乃苏公为其女适周王所作的媵器,铭称“苏公”,与文献记载一致。“王妃”,按照周代“妇名称国及姓”的通例,“王”指周王,“妃”为族姓,即“己姓昆吾”之“己”,与苏氏为昆吾氏之后所别封的记载相合。此器年代属西周晚期,器铭之苏公或与《何人斯》之“苏公”有一定的联系。苏女适王,可见相互关系甚好,苏公入为王卿事,自在情理之中。

西周以后,文献中不再有“苏公”和苏氏出任王室卿士的记载。《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载周桓王将原属苏国的温、原、樊等十二邑一带的田地转于郑国所有,说明这时苏国的地位大为下降,疆土和实力当受到较大的影响,其原因或与西周灭亡后周室东迁,郑、虢宗亲入主朝政,而苏国所在的河内地区又有相当一部分被收归为王畿的情况有关。

《春秋》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载:“狄灭温,温子奔卫”,《左传》的解释是“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

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因晋文公勤王,除狄患有功,周襄王将阳樊、温、原之田赐于文公,接着晋文公又将温邑转赐给大臣狐溱为食邑。又《左传》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载周卿刘子、单子说,狐溱之后,晋卿阳处父和郤至又相继食邑于温,以至郤至曰:“温,吾故也,故不敢失”,可见一直为晋所有。

另据《左传》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经》:“及苏子盟于女栗”,《传》曰:“秋七月,及苏子盟于女栗,顷王立故也。”杜预注:

僖十年,狄灭温,苏子奔卫。今复见,盖王复之。

从此前后温地一直为晋卿食邑的史实分析,苏不大可能复立于温邑故地,而应在他处,然详情已不可知。

自此以后,不再见有关苏子的记载,说明不久即衰亡,然具体灭于何时及何国,有待于地下实物资料的进一步补充。

另,己姓之嗣的蓼氏,虞舜前后即由昆吾氏支分出来,随后又从其内部衍分出董氏、董姓,其本支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周代为蓼国,迁居于南阳盆地东南部的今河南唐河县南的湖阳镇一带,春秋早期灭于楚。至于周代以前蓼族的迁徙和居地情况,现已不可确考,当有一个由“旧许”昆吾故地而西南迁入南阳盆地的过程。

番氏的起源和分支过程不太清楚,我们曾据铜器铭文所反映的有关史实推测其或由苏氏支分而来。西周后期,番氏与周室亦有较多的关系往来,并与苏公共为王之卿士,说明其地位和实力。番氏早期所居,现已难以确知,或与苏国相近,西周后期南迁淮城,当与召公平淮夷,迁中原诸国以镇抚的史实有关。春秋早期以后,因受到楚人势力的压迫,国势逐渐衰落,并东迁至今河南固始附近,春秋晚期最后灭亡。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