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东汉代帝陵(汉朝帝陵在哪里)

导语:汉朝-陵墓-东汉帝陵

东汉14个黄帝,其中献帝的禅陵不在洛阳,北乡侯刘懿早卒陵墓不详,少帝刘辩被董卓所废未建陵,其余11座帝陵应该都在洛阳附近。

东汉洛阳城西北方向有5座帝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东汉洛阳城东南方向有6座帝陵,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

东汉皇陵特点:

第一,陵园建筑有两种形制。

一种以光武帝的原陵为代表 ,陵园四周设有方形的墙垣,每边正中开门,南向正中的门名“司马门”,司马门内设有“上陵”用的寝殿。

另一种以明帝显节陵为代表,“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

光武原陵

第二,从明帝开始推行大规模的“上陵”的朝拜祭祀典礼,在殿堂内举行朝拜的礼仪,是以座北朝南为尊。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开始实施,把每年元旦朝贺皇帝的“元会仪”以及饮酎礼、部分宗庙祭祀礼,合并至陵寝处成为“上陵礼”,并建筑了举行仪式的大殿,使得陵寝在祭礼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祠堂。祠壁用石块砌成,屋顶用石板覆盖。雕出脊背、瓦垅、勾头、连檐。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上雕刻36组画像。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仿木构型以高颐阙为代表,双阙对峙,两阙间距13.6米。西阙较完整,高5.99米,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

第五,封土由西汉时的覆斗形转变为圆丘形,封土是指堆砌于墓室之上、高于地面的土丘,多认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聚族而葬的“公墓”制转向以财富、地位维系的共同体葬于一处的制度,出于强化辨识度的要求而产生。西汉帝陵封土均为覆斗形,而东汉帝陵普遍为圆丘形。

西汉覆斗形封土

东汉圆丘形封土

第六,由秦、西汉时期的奢华“厚葬”转变为“薄葬”,东汉陵园的面积普遍缩小,设施也相对简化。东汉陵园大部分无筑垣墙以“行马”(木竹栅栏)代之。东汉帝陵用黄肠石垒砌成“题凑”,其内的墓室部分应用砖券。黄肠石的整治可能不比黄肠木省工,但砖便于制造,廉价易得。砖石混构的墓室远较木构者牢固持久,可以二次打开,以便帝、后同穴合葬。丧葬所费远远小于西汉帝、后的同茔异穴合葬。东汉帝陵大量随葬瓦器,既是追慕三代,也为了效仿霸陵。其实说白了就是国力不如西汉,穷的。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