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暴怒的根源(自恋型暴怒人格)
导语:愤怒有多种,“自恋型暴怒”伤人更害己
日常生活中,愤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如果愤怒就能够渐渐平复下来,就很可能是一般性的愤怒。
如果愤怒的原因是“理想中的自己”被伤害,而且这种愤怒情绪不会平复,而是时不时就爆发一次——有这种特征的愤怒,我们称之为“自恋性暴怒”。
“自恋性”这个名词字面上实在很负面,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这里的“自恋性”并没有任何褒义或贬义的倾向,它只是个心理学范畴的描述,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听上去很负面的情绪。
什么是“自恋性暴怒”?
举一个中国家庭的日常晚餐作为例子。
某天,妈妈做了一桌饭菜,爸爸回家后吃过两口就品评起来,这个咸那个淡,于是妈妈就大发雷霆,而且这顿晚饭时隔半年之后,还会因为此事吵架。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的愤怒是因为觉得自己某种“好”的形象被爸爸几句话打破,而且难以释怀,经常发作,这就是很典型的“自恋性暴怒”。
具体概念为:当一个人自尊、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恋受损”,此时用来缓解痛苦的情绪就是自恋愤怒,这是一种很普通的自我保护的手段。
“自恋性暴怒”产生的原因?
1.“受伤”之后的保护机制
如果一个人在他非常在乎的方面受到了他人的指责或者轻视,并且认为自己的“自我身份认同”因此受到伤害,那么即使是多年以后的某次无意的玩笑,仍然会产生类似的刺痛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某个人的“敏感之处”。
例如一个人曾经因为她的身高或者外貌受过嘲笑,那么即使长大以后她已经长得很高,或者学会化妆,变的十分自信且有气质,她仍然会对这个话题十分敏感,曾经被伤害过的痕迹是很难抚平的。
2.变相表达受伤后的内心情绪
面对嘲笑或者指责,受伤害的一方内心可能出现多种可怕的情绪,比如恐惧、羞耻、难堪,当我们在表达这些内心情绪时,往往会无意识地选择用体验感最强的“愤怒”来表达。
因为“愤怒”这种情绪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向外的,指向他人的,如此一来,将各种不同的、尤其是负面的、面向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愤怒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隔绝掉脆弱和悲伤的心情,呈现出一个比较果敢和坚强的外在形象。
至于愤怒发泄之后的百般滋味,也只有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体会。
“自恋性暴怒”的负面影响?
1.认知水平被大大削弱
在“自我被伤害”引发的痛苦的影响之下,处于自恋性暴怒的人,往往会表现得很冲动,不那么理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事实,做出没有依据的指责。
2.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自体的分析》一书中曾提到:一个因为他人的某种表达或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感到“自恋受损”,产生自恋暴怒的人,很可能会通过寻找冲突的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法,使他们经常被贴上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标签
3.反复伤害一段关系
一个人会在感到“自恋受损”后,产生“自恋暴怒”,但在表达或发泄完“自恋性暴怒”后,又因为愤怒本身而感到“羞耻”。但如果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不可遏制的再次感受到“伤害”和“愤怒”。循环往复,源源不绝。
成年人谈一场认真的恋爱,这本来就不轻松,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有一方不停重复这样的循环伤害,很可能会放大小摩擦,给两人的感情带来阻碍。
我们要如何与“自恋性暴怒”和解?
1. 允许自己感到愤怒
愤怒,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正常很普遍的情绪。正视愤怒情绪,没有什么好羞耻或者恐惧的。愤怒当然也有很积极的一面,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诉求,维护权益,适当的情绪发泄是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
2. 明确对方想的表达意思
理智和理论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你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易燃易怒”,然后进一步思考,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对方真的只是无心之失,不是刻意的针对,“自恋性暴怒”也就会很自然的消散了。
3. 找到合适的排解方法
有些人跑步,有些人画画,或者只是找朋友聊聊,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排解方法。和解之后回头审视内心,你会发现愤怒原本肆虐的地方,让然完好如初。
最后,愿你的愤怒总有人安抚,你的伤痛总有人听见。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