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感受(王阳明的良知是什么)
导语: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26节:体会自己的良知
原文: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得圣人气象①。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工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著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②?”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词语解释:①圣人气象:语出《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原文“伊川云:‘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圣贤气象。’”
②动容周旋中礼:语出《孟子.尽心篇》。
译文:来信写道:“大凡学者开始懂得做工夫,就要先懂得圣人的气象。只有认得圣人气象,把圣人的气象当成具体标准,去实地做功夫,才不会有差错,才是作圣人的工夫,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求学的人)首先要认识得圣人的气象,前人已经说过这样的话,但是还少一个核心的理念。圣人的气象只是圣人的,我又从什么地方认识到呢?如果不从自己的良知上真切体认,就好像用没有星的称去称轻重,用未打磨的铜镜去照人的容貌,真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圣人的气象从什么地方才能认识到呢?自己的良知,本来与圣人没有区别。如果能清楚地体认自己的良知,那么,圣人的气象就不在圣人那里,而在我身上了。程颐曾经这样说:“觑著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札?”他又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那么,你现在讲讲出在哪里可以与道相通?从哪里又可以得到聪明睿智呢?
解读:这段的文意本身没有什么难点,不再就原文做过多解释。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阳明心学作为一种学说,为什么阳明先生开始时坚持不立文字。不立文字的说法来源于佛家的禅宗,在禅宗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十六字心传。不立文字的本意,是因为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意义的载体,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作为辅助工具来用还可,如果将其作为求学者所效仿的主体,往往会产生流弊,禅宗有此一说的本来用意,正是为了消除以语言为传播载体所产生的流弊。
阳明这里的意思,明显和禅宗的这种用意异曲同工,那就是双方都认为“第一义”这个层次的东西,实际是不可说,但是就是这个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已经在这里絮絮叨叨谈了一大篇,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愿圣贤莫怪。
《二程遗书》中,程颐其实已经将文字的作用给矮化了,他说“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随后提出了“要识圣贤气象”。程颐提出的这个“要识圣贤气象”未尝不是指理会自己的方寸之心,只可惜他说的太模糊,所以后人也只能从字面意思上得出程颐说的“圣贤气象”也就是圣贤气象。
这个盲点就被阳明先生欣喜地察觉了,他立即爬上程颐的肩膀上将程颐的话进行了扬弃,在他看来,“要识圣贤气象”毕竟还是有隔靴搔痒之嫌,于是,阳明将靴子脱掉了,更彻底点,连袜子也拉了下来。语言文字在这里,连“第二义”的位置都保不住,因为“第二义”的位置被程颐强行赋予给“圣贤气象”了,那么第一义就是阳明先生主推的“每个人的良知了”,良知!又见良知,除了良知之外也只有良知,阳明先生一辈子其实只说过一句话,这一句话其实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良知”,如果非要让他多加上一个字的话,那就是“致良知”。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