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潜江的来历(潜江原来叫什么)

导语:潜江的由来

潜江虾城

潜江市为潜江县撤县设市而来,地处江汉平原。潜江古为云梦泽一角,经长江和汉水泥沙冲积而成。因境内古有潜江(地下河)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境内先后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秦置竟陵县,属南郢。汉分属竟陵、江陵二县。西魏分江陵县置华陵县,北周改华陵县为紫陵县。南朝梁竟陵并入霄城县(今湖北天门境),北周复改霄城县为竟陵县。隋分属竟陵、紫陵二县。唐初紫陵并入江陵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洑”(见《太平寰宇记》,白洑在今市区西北)。五代末改白洑为安远镇(今王场镇下蚌湖附近),为南平国(荆南国)属地。宋乾德三年(965年)升镇为县,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远镇遭洪水淹没,至元三十年(1293年)县治迁至斗堤(今园林街道)。明初属荆州府。嘉靖十年(1531年)改属承天府(治今钟祥)。清属安陆府(承天府改称)。1912年属鄂北道。1914年属襄阳道。1949年政府驻地设熊口,属荆州专区。8月驻地移驻城关(今园林街道)。1970年属荆州地区。1988年5月撤县建市(县级)。1994年10月被列为直管市。 潜江得名来源于因境内古有芦洑河(汉水支流之一,即今东荆河。又名冲河、襄河、南襄河),河水出没无常,时隐时现,故名“潜”,汉水经“潜”入江,故名潜江。《郡县释名》湖广卷云:潜江县“汉水从郧襄来至县北三十里,芦洑河分其水,经县东南流入于江,曰潜水。《尔雅》云:“水自汉出为潜,故云潜江。县因以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77承天府潜江县云:潜水“县东一里。所谓汉出为潜也。……县东三十里有芦洑河,即汉水分流处。志云:汉水自石城北三十里分流为芦洑河,经县东南,复入于汉,故名潜江”。另一说潜江得名于古夏水(俗称长夏河)。夏水起自江陵县(今荆州区)东南,向东流经今监利、潜江、沔阳(今仙桃市)等县注入汉水,属季节性河流,一俟夏季洪水暴涨乃称夏水;冬季水落潜藏则称潜江,故名。今潜江境内沱子口传为古潜、沱二水汇入口,名沱潜口(见《禹贡》云:“沱潜既道”),后讹为今名。 历史上曾多次营建潜江城。最初营建的土城称为“田舍城”,有四座城门,东门曰“通沔”,西门曰“迎恩”,南门曰“朝阳”,北门曰“拱北”。1544年再筑四门,东门曰“汉滨”,西门“郢郊”,南门“迎薰”,北门“望洋”。 1577年,知县朱熙洽建筑砖城,并在县城三面筑石矶城墙防水患。康熙年间,班家湾堤溃决,石矶尽沉河底。到咸丰初年,砖城倾圮过半,同治时护城堤溃废于水。至此,所谓城廓,仅剩七座城门而已。 潜江现辖园林、泽口、广华、周矶、杨市、泰丰、高场7街道和竹根滩、渔洋、老新、龙湾、张金、浩口、熊口、积玉口、王场、高石碑10镇。园林街道 原名斗堤,至元三十年(1293年)县治迁此,习称潜江城。1956年称城关镇,1981年取“水乡园林”之意更名为园林镇。1988年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泽口街道 传南宋宗泽曾屯兵于此,故名。一说此地原为一荒滩,1954年汉江洪水将临近鄢家集镇冲毁,集镇移此重建,因与天门泽口隔江相对,亦以泽口为名。1984年设泽口镇,1988年设泽口街道。广华街道 以昔宋淳祐年间(1241—1252)所建广华寺得名。据康熙年间《潜江县志》记载:“广化寺,在县西六十里,宋淳祐间建。僧海会开基。”1969年成为江汉石油管理局驻地。1988年设立广华街道。周矶街道因处矶头,周姓最早定居,故名。1988年设镇,1995年设街道办事处。 杨市街道 原名刘翰林。1975年改今名。1995年设杨市街道。泰丰街道以泰丰路得名。

高场街道以高场原种场得名。

竹根滩镇 昔河滩多青竹,故名。1988年置镇。渔洋镇 昔为湖区(大、小苏湖),居民多从事渔业,故名。雍正八年(1730年)成集。1985年置镇。老新镇 原名新口。明朝万历年间成集,因与东荆河下游集镇新口(今监利县新沟镇)同名,为示区别故改名老新口。1985年置镇。龙湾镇 明末清初称龙湖湾,因湖得名。后简为今名。民国设有“龙湾司”,属江陵县(见《江陵县志》)。1985年置镇。张金镇明末清初以张、金二姓命名为张金河,故名。1985年置镇。浩口镇 原名蒿子口,因多黄蒿草得名。后讹为浩子口,明朝中期成集。1985年置镇。熊口镇 传昔有一熊姓人家在此渡口卖茶为生,故得名熊口。形成于明朝,清嘉庆六年(1801年)成集。1985年置镇。积玉口镇 原名白石桥,桥下鲫鱼繁衍,又名鲫鱼口,后谐音为积玉口。1994年置镇。王场镇 不详。高石碑镇原名长脑渊。清道光八年(1828年),汉江在此溃口,历时九年才得以修复。竣工后立高大石碑纪念,故名。1995年置镇。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