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五人墓碑记张溥怎么读(张薄五人墓碑记全文)

导语:文史小知识:张溥和他的《五人墓碑记》,高中的课文,现在便是读懂了

张溥和他的《五人墓碑记》 许德楠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他是明末爱国社团“复社”的领袖人物。“复社”继承了东林党人反抗黑暗政治的传统,激烈批评时政,和魏忠贤阉党进行斗争,被称为“小东林”。

张溥好学不倦,祟尚气节,名重一时。在学术文章上,他针对明末文坛空疏无为的时弊,提出“复兴古学,务为有用”,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以达到通晓经术、致君泽民的目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风格浑朴,议论犀利。若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每集都有题辞;又为《宋史纪事本末》补撰了论断。

张溥的文学活动是和他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的。他写的著名的文章是《五人墓碑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虽然属于“墓表”一类文体,实际上它是记叔一场声势浩大.可歌可泣的人民抗暴运动的报告文学。要深入地理解《五人墓碑记》,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最。

明末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当政者面对外患内忧,维持统治局面已感困难。但大官僚、大地主,特别是当权的宦官变率加厉地肆行暴政,荼毒百姓。宦官魏忠贤自封“上公”,结成阉党,屠戮大臣,把持朝政,实行特务统治。以顾宪成为首的正直知识分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指斥时政,组成了著名的“东林党”。他们自然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

事件的起因是:家居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被捕。周顺昌居官清廉,敢于直言,在苏州老百姓当中有一定影响。苏松巡抚因触犯魏忠贤被罢官,周顺昌写文章进他,斥责阉党。另一东林党人魏大中被捕,在解送途中路过苏州,周顺昌也为他饯别,席间又大骂魏忠贤。这就遭到阉党的嫉恨,天启六年(1626年,《五人墓碑记》误为天启七年),阉党派缇骑逮捕周顺昌。并在苏州大索金钱,达一千三百金。因而激起了苏州人民的反抗。数万群众走上街头,表示抗议。人们开始时是很讲策略的,“夹道执香,哭声干云”。接着“三学诸生”代表百姓说话:“吏部(指周顺昌)居乡,立朝者盍为请于朝?”缇骑厉声大骂说;“东厂捕人,鼠辈敢尔?”

阉党亮出了特务机构“东厂”的旗号,但这并不能吓倒愤怒的群众,以颜佩韦为首的五个义士挺身走在前面,佩韦振臂大呼:“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他们率领百姓进行了武力抗争。群众打死了两个缇骑,又打了在姑苏驿另一伙捕人的缇骑,烧了他们的船。

这场斗争震动了阉党首领。他们聚议惊呼;“财赋尽在江南,彼为变,奈何?”找了个借口便进行残酷的镇压,五义士被害,周顺昌后来也死在狱中。但是,从此“缇骑不出国门矣”,一年之后,魏忠贤也倒台自杀了。

《五人墓碑记》如实地叙述了这场斗争的情况。这篇文章的写法很奇特,与一般的墓碑写法迥然不同。它集中写这一事件,可记叙事实又较简略,而把笔力主要放在抒发悲愤上面。全文前半着重于“叙”,后半着重于“议”。可是教中有议,议中也有叙。全篇则议重于叔。文章一开始,先点明为五人修墓的缘起,叙述这场斗争的起始缘由;接着简叙五义士死难前后情景;然后就转入笔端带浓厚感情的议论,阐明五义士死难的价值和义士风烈在民间的深入影响,最后以补叙参与修墓等事诸人的名氏作结。

这篇文章反复采用了对比手法,一层一层地刻划了五义士的精神美。首先用“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患病而死湮没无闻,来反衬五位义士的壮烈而死,永垂千古。继用许多“缙绅”在大阉之乱面前不能坚持气节,来反衬五义士的“蹈死不顾”。再用“要爵显贵”者的逃生和佯狂来反衬五义士的视死如归。又用魏忠贤的惊慌和失败来反衬五义士之死的重大影响。最后用假设五人如不死“以尽其天年”,但“人皆得以隶使之”来反衬如今五义士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这就逐步揭示出了五义士美丽、壮烈、伟大的灵魂。唯其重点在揭示灵魂,所以叙事则勾勒数笔,大墨点染,议论则行回掩映,利用一系列的明暗处理,绘出了义士心灵的光辉。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