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断裂的特征(大断裂带)
导语:中国深大断裂
区域性大断裂或深断裂是对区域地质具有控制意义的重要构造。一些学者主要依据深断裂展市的方位和组合形式,分析其形成的力学机制,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李四光提出交叉大断裂的概念,指出走向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倾斜近于直立的两组断裂互相交叉构成棋盘格式构造,在全球范围普遍发育。走向东西和南北的断裂也组成棋盘格但只具有次要意义。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尤其是沿海地区,斜向交叉断裂的发育是相当普遍的。他认为这两类棋盘格式断裂的形成与全球性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挤压有关。
张文佑提出,地球上主要有北北西、北北东和北西西、北东东两套剪切断裂,组成了行星式断裂网格。我国西部是以北西西、北东东断裂为主导组成的菱形网格,东部是以北北东、北北西断裂为主导组成的菱形网格,中部则追踪两者形成南北向断裂系。他强调地球旋转、离极力和离心力在行星式断裂网格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这种区域性或全球性X型大断裂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走向滑动性质。至于X型断裂系是否具有全球规模或普遍意义,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重大问题。
X型斜向交叉断裂主要出现于变形十分轻微的板块内部、以及未遭受多次变形的地区,有两个原因:
首先,因为棋盘格式断裂系是在质地均一的单元内于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共轭剪切系,而地壳或岩石圈是由质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各异、形成发展时代不同的块体镶嵌而成,总体看是相当不均一的,即使在统一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要在方位上保持相对规则和稳定也是困难的。
其次,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大小板块和块体在地质历史中总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漂移和相对位移,甚至发生层圈式顺层滑动,因此在各个构造旋回中分别形成的断裂,很难保持其原始方位。
在探讨广大地区深断裂的展布组合和发生演化规律时,既要具体分析某一侧面,更要综合概括有关的各个方面,尤其要充分考虑到断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任纪舜等在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上共划出10余条超岩石圈断裂带、80余条岩石圈断裂带和数量更多的地壳断裂带。进而把深断裂分为断裂系、断裂带及断裂。这些断裂系又分属三大巨型深断裂体系,即古亚洲断裂体系、滨太平洋断裂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
1.古亚洲断裂体系
包括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天山—兴蒙造山带以及秦祁昆仑造山带中的一系列深断裂系。是一个元古代—古生代活动的深断裂体系,控制天山—兴蒙造山带和秦祁昆仑造山带以及相邻板块古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
细分为:①中蒙古深断裂系;②博罗霍洛-中天山深断裂系;③南蒙古深断裂系;④华北地台北侧深断裂系:⑤达拉布特深断裂系;⑥哈里克套-博格达深断裂系;⑦阿尔金-北山深断裂系;⑧狼山深断裂系;⑨西昆仑保断裂系;⑩北淮阳-北祁连深断裂系;(11)柴达木北缘-北淮阳深断裂系;(12)东昆仑—南秦岭深断裂系;(13)龙门山一大巴山深断裂系。
2.滨太平洋断裂体系
从昆明—银川一线向东到台湾之间广大地域内的一系列断裂系。是—个中、新生代强烈活动的、复杂的断裂体系。在华北和东北地区重叠于古亚洲断裂体系之上,控制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
包括(14)西大平洋毕鸟夫带深断裂系;(15)东南沿海深断裂系;(16)苏北-黄梅张裂系;(17)郯城-庐江深断裂系;(18)下辽河-华北张裂系;(19)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深断裂系(20)汾谓地堑张裂系;(21)华南北西向深断裂系。
3.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
中国西南部一系列巨大的弧形断裂为主干的断裂体系。这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并在秦祁昆仑造山带与古亚洲断裂体系复合,控制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的发展,使古亚洲大陆上的一些古断裂重新复活。
进一步分为(22)雅鲁藏布江深断裂系;(23)喜马拉雅辗掩断裂系;(24)怒江—澜沧江深断裂系;(25)金沙江—红河深断裂系:⑥道孚一马山深断裂系;(26)青藏高原西段密切断裂系;(27)青藏高原东段韶切断裂系;(28)青藏高原中段南北向张裂系;(29)康滇地轴深断裂系;(30)江山一绍兴深断裂,其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
概述中国断裂体系时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中国东部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线有重大意义,如郯城—庐江断裂带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构造线,断裂的两侧在地质上、地貌上、深部构造上均显著不同。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构造线是中国深层构造的一条重要界线,其东西两侧的地壳厚度有明显差异。
2、滨太平洋断裂体系的南、北部分是有明显差异的。南部即中国东南部的断裂与北部断裂相比,其切割深度较浅。自我国北部南延的断裂,如郯城—庐江断裂等,过长江后即不太明显。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构造线南延也有类似情况。这既反映了南北地质的差异也显示出北祁连—北淮阳断裂带的重大意义。
3、除中国东南部以外的其它地区,断裂集中成带比较明显。成带出现的断裂,切割比较深,地质意义也更重要。
4、中国各级各类断裂的分布和组合,还显示出地壳的多级断块镶嵌特性,反映了在历史发展中地壳或板块多次的破裂和焊合。
5、中国东南部的大断裂还控制了广泛发育的中、新生代中小型红色盆地。结合区域构造来看,这些断裂是在中、新生代晚期的区域性伸展状态下发育的。中国东南部的断裂,尤其是沿海断裂带与现代海岸线平行,所以自浙闽向广东,断层走向由北北东逐渐转向北东,甚至北东东;与其垂直的北西向断裂,自沿海向内地发育的明显程度逐渐降低。上述特征可能说明断裂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有关。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