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主的下一句(功高盖主的下场是什么)
导语:功高盖主后,能功成身退,还是一门技术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代臣子最忌讳的就是功高盖主,数不清的臣子因为王朝立下了盖世奇功而被处死,不能不让人唏嘘。然而,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立下大功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人,却尊贵至死,这不得不让人叹服,是什么让他们全身而退,他们之间是否有共同之处?
秦朝大将王翦,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破邯郸,消灭燕国,赵国,大破项燕,攻灭楚国,南征百越。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得以善终。他是如何做到让主公放心的呢?
从两处大战的反应中可以看出:
一是率兵灭楚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国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大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官,回归故里。秦军打败后,嬴政亲自向其致歉,请王翦出山。王翦率兵出征,多次向嬴政要田要钱,以此向秦王表示自己只爱钱财,无意拥兵自重。
二是急流勇退
身为四朝元老的王翦并没有被身上的功劳和同僚的尊重而迷失自我,反而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在灭楚国之后,放弃高官厚禄,以及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毅然辞官隐退,任凭嬴政百般劝阻也绝不肯再带兵打仗,而是把机会让给其他将领。
曹魏四朝元老,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且被曹氏猜忌,但却活了73岁,并在死之前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控在司马氏手中。实在是深得韬光养晦之道。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文,伏膺儒教。出身名门望族的司马懿自然看不上宦官之后的曹操,但奈何曹操掌权,建安十三年被曹操强辟为文学掾。身不由己的司马懿并没有与曹操向悖,而是尽职尽责,并支持曹操称帝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封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司马懿竭尽所能帮助曹丕在立储之争中胜利,并临终托孤。明帝时,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职,明帝临终时再次托孤,但因曹爽掌权,升官为有名无实的太尉。然而骤然失势的司马懿却没有与曹爽展开明争,而是继续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示弱麻痹敌人。
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离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发动政变成功,将曹魏大权牢牢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嘉平三年病逝。从司马懿的大事表来看,每次他都能根据自己的处境和自身情况迅速作出合理的判断,并能恰到好处的把握机遇,抢占先机。
这两人都是手握重权并得到善终,但路子却截然不同。但两人的共同之处大概可以分为为以下两点。
一自身能力过硬。
这是成为功高盖主的功臣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如果是无能的废物和平常的官员,自然不存在功高盖主一说,如果没有能力,也无法取得能与君主抗衡的资本。
二善于审时度势,有自知之明。
有能力又掌重权的人不在少数,但为何能善终的人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此。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临死前才喊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可惜为时已晚。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权衡自己在争斗中所处的位置和拥有的筹码,明哲保身,最后只能是满盘皆输。
由此可见,功高盖主后,功成身退还是一门技术活。
参考资料:《后汉书》《《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