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疾涩笔法(疾书怎么读)
导语:书法术语:疾涩
笔势的顺逆组合意识是古来之共识:欲纵先横,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重先轻,皆循辩证之道。
蔡邕《九势》日:“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书尽妙矣。夫书秉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性随着不同的情境而变,或疾或徐。
王羲之《书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是书,久味无力。”强调笔势疾涩之变化,有迟急、曲直、藏出、起伏,不能被笔画牵扯,凑合为体。
刘熙载《艺概·书概》:“涩非迟也,疾非速也。”疾涩之道如同联之上下联、词之上下片的节奏关系,一快一慢,一放一收,一顺一拗,意象相对。
疾涩关系与痛快沉着、昂厉幽咽等关系所指一致,通过排荡的气势与戛然收摄的对比,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如怀素《苦笋帖》节奏的疾涩变,全篇仅两行十四字,但笔势转换四次。自“苦笋及茗”为顺势,开篇迅捷①,“异常佳”转换为逆势,笔调沉稳;“乃可径”发展成为更加迅速的顺势,至“来”转变为缓冲之势,推动署名部分,④紧张激烈地收尾。全篇顺逆交替,疾中有涩,节奏对比明快直观。
《书谱》曰:“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导之体现出气势贯注,多方生发,笔意汨汨,应接不暇;顿之则体现出蓄势待发,厚重庄严,沉稳有节。导之痛快,顿之沉着,二者互为平衡,缺一不可。在技法层面,导与顿表现为笔势藏露、提按、顿挫之变化,则是书家之心性流淌、内心丰富的情感积累展现为笔墨形式。
导顿与顺逆、迟速皆为疾涩所指。孙过庭《书谱》进一步论述了疾涩之变。“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 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其中不仅涉及速度节奏变 化,亦有用墨之变、方圆曲直之变、收放之变,于其中充满想象,内容丰富。
姜夔《续书谱·迟速》曰:“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 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指出迟 速辩证之用。
顺势之中穿插逆势,使顺更趋强烈。疾笔之势既有速度迅捷又沉着,发展到相当充分的数量,就要换一种逆向的势,加以变化,进一步细化顺 势的各层次变化,与之相应的逆势亦有多种形态,顺逆交替而行,辩证而 统一。“留”是为了“遭”的更强烈呈现。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