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大人有暴力倾向经常打孩子犯法吗(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导语: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对孩子有哪些影响?——波波玩偶实验

在印刻现象那个心理学实验中,我们提到了孩子会对身边大人的行为进行印刻模仿,说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是重要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波波玩偶实验,则是从一个很具体的角度来验证,成年人的行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孩子的。相对于其他心理学实验,波波玩偶实验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将分两次向大家介绍实验详情及实验带给我们的启发。

01实验背景

波波玩偶是什么?波波玩偶是指一个跟成年人身高差不多一样高大的充气娃娃,是这个实验里用到的一个重要道具。为什么要进行波波玩偶实验?我们先来假设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对别人行为粗暴,举止粗鲁,这个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吗?再进一步假设,如果这个成年人的粗暴行为是针对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心理会受到什么影响?很明显,这样的行为肯定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那么,这个孩子会不会也学这个成年人的样子,变成一个粗暴的人?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一定会。

02实验设计

1961年,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助理们设计了波波玩偶实验,研究孩子的攻击性暴力行为。随后,在1963年和1965年,班杜拉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实验方法:在实验中,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让不同的孩子分别观察两个不同的成年人。一个成年人表现出暴力攻击行为,另一个成年人没有暴力攻击行为;另外还有完全没有任何实验干预的孩子作为对照,也就是说没有成年人在对照组的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攻击行为,或者不进行暴力攻击,就是孩子原本的样子。暴力行为的界定:这里的暴力攻击行为不是让这个成年人对这些孩子进行攻击,也不是成年人对其他成年人进行暴力攻击,而是对我们前面说的那个道具——波波玩偶实施暴力。也就是说,这个成年人其实是在孩子面前按要求演戏,但他们肯定是演技相当不错的。他们所谓的暴力攻击行为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发泄,比如你感到很生气,但又不能去拉一个人来打一顿,有可能对着一个根本没有生命的毛绒玩具摔摔打打,或者扔东西发泄等等。

03实验推测班杜拉认为,先让孩子看到成年人的不同行为,然后,这些孩子去到没有成年人在场的情境中,他们的表现会因为本身性别的不同,和他们之前看到的成年人行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攻击行为。班杜拉和他的助手提出了这样四个猜测:01猜测一:暴力行为一定引发模仿看到成年人进行暴力攻击行为的孩子,在后面的场景中,不管那个成年人在不在身边,都会模仿成年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会明显跟其他人不同;02猜测二:非暴力行为具有约束力看到成年人没有暴力攻击行为的孩子,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看到攻击行为的孩子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也就是没有实验干预的那组孩子的还要低。换句话说,成年人只是没有暴力行为表现,并没有刻意展示自己友善的一面,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有所约束。03猜测三:模仿有性别认同性班杜拉认为,孩子更认同与自己同性别的成年人,就是说女孩更倾向于以妈妈为榜样,男孩更倾向于以爸爸为榜样。04猜测四:男孩更容易模仿男性攻击行为班杜拉认为,因为社会上的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所以参与实验的男孩子更容易模仿男性成年人的攻击行为。

04实验过程

1961年,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和老师的支持下,选择了36个男孩子和36个女孩子,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在3-6岁之间,这72个孩子的平均年龄是4岁4个月。

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先是把72个孩子分成三组,24个孩子一组。

第一组24个孩子称为控制组,也叫对照组,他们不接触任何榜样。

另外48人被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而这两个大组里边又各按孩子的性别进行分组,并分别由不同性别的成年人来给他们当模仿的对象。

比如,第二大组的24个孩子都会接触到有攻击性的成年人,这24个孩子里边,有12个男孩,12个女孩,相当于是两个小组,再将12个男孩分成两小小组,分别由有攻击行为的男性成年人和女性成年人去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同理,那12个女孩也分成两个小小组,分别由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成年人和女性成年人去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同样道理,对第三组的24个孩子也进行同样再次分组,只不过是分别派一个没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成年人和女性成年人去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这样就得到一个24个孩子的控制组,和8个实验小组。

一般人认为,这些孩子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为了保证他们原本的行为给实验带来偏差影响,班杜拉事先通过一个实验员和一个老师对这72个孩子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对物体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然后根据平均攻击水平对每个组的孩子进行匹配。

实验分组完成,那么,实际结果和班杜拉他们的事先猜想一致吗?下周我们再接着了解,敬请期待!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