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的意思(内圣之道的理解)
导语:缠解《论语》心得之|内圣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引言:本篇仅为记录个人学习缠师解《论语》的心得。有些东西只看不写,会忘记得很快,看了,能写出自己的心得,才可以说懂得了一些。
内容过于晦涩,不喜地请划走,有缘者一起走一段,即为欣喜。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一、总体结构这句话讲的是“不患”与“患”两个事情。
先吐槽一下,这句话非常重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圣”,但是孔老夫子用的是“患和不患”,非常难解,看网上大多数解释居然将患解释成害怕,这又增加了一层难度。
二、分散拆解1、患
想明白本句的最终意思,必须搞明白什么是“患”?
为此,我们可以看看前人的说法。
老子说“人之大患,患其有身”,其实,凡其“有”,必有其“患”。
从老子的说法,“有”和“患”是一起的。“有”对应于“无”,“无”和“不患”也应该是对应的。
西方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命题:“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倒不在?”在,指存在;无,指不存在、非存在。“患”,即“畏”,对于海氏来说,“畏”启示着“无”的源始境界。海氏将“无”从“何立”现象境界对“有”的单纯、抽象否定,拯救性地开拓为“何以立”的源始境界使得“有”得以而有。
看到这里,明白了,说的是存在还是非存在的哲学问题,同时又涉及了物质和意识的讨论。存在了千百年的难题,也不是我等小辈能几句话讲明白的。
对此,我的探索也只能简单地划分为:不患对应的是无,是非存在,是必然的;患对应的是有,是存在,是或然的。
2、位、立
“位”,就是位次,就是所“止”,就是所“立”。“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即所“立”、即所“止”、即所“位”。有所“立”,则“立”其“有”,其“有”必有其“位”,何谓“有”?用现代术语,就是“存在”。
位,解释为变化的位次。所位、所立,两个词差不多的意思。在位上立,在立上位。也可以说是在某个变化中存在,在某个存在中变化。
3、患、不患与位、立的关系
为了讲明白,换成经常接触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对应着“何立”的现象境界。
第二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对应着“何以立”的源始境界。
第三层,“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对应着“以何立”的当下境界。
孔夫子当然是第三层境界,教导我们要关注的也是当下境界,不迷惑于现象,也不沉迷于源始。
还需要说明的,无位的就是不患的,有位的就是患的。比如风险是无位的,是必然的,那它就是不患的。
4、不患,莫己之求,为可知也
“求”,选择。“莫己知求”,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为可知也”,“为”,就;“可”,能。
“不患”,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就是“能知”,就是存在之“思”在天地人境界当下大易流行、生生不息。
三、归纳总结孔子说:“不患”,无位次;“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不患”,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就是“能知”。
前一句,不患和患,是让我们要明白“以何立”的当下境界。
后一句,是告诉我们做法,应该以当下为支点,不要以自己的“所知”来选择。我们的“所知”仅仅是天地人境界的一小部分,“所知”虽然给了我们经验,但同时也是桎梏,是“思”的牢笼。
我们要以当下去“思”去“知”,做到“能知”,才是从内里强大自己。
今天连续两篇,写了儒家的外王和内圣两个方面,确实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时候就是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感觉说了不少,一回想又感觉啥也没说。
只能说看缘分了,明白的自然明白。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