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为什么封建社会推崇儒家(为什么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思想)

导语:剖析(一):封建社会,为什么受儒家教育的书生当官就堕落腐败?

在阅读此文前,请关注本账号查看系列内容与交流,谢谢。

了解中国历史的都知道,无论是汉朝的举荐制,还是隋朝之后的科举制,所选拔的官吏,都是饱读四书五经的儒家学子。

这些人可以说自小,就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影响,且个个都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可恰恰受过儒家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帮人,在他们一旦入仕为官之后,除了极个别人之外,绝大部分都会腐化与堕落。

到底是儒家的思想品德教育失败了,还是有着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古代官员图

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在汉朝以前,如果想当官,只有几种可能。

第一,你出身于王族或诸侯之家,直接世袭,而且还可以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第二,你出身于官宦世家,一般情况下长子可以世袭,但其他的儿子想当官也很容易,只要有个爷爷或者爹在朝中为官,跟皇上熟,在官场上又有一堆关系,随便走动一下,也能谋个一官半职。

第三,你出身不咋地,但是家里有条件让你从小不用干活养家糊口,不管借也好、买也好,反正有书读,而且还能靠写写诗文,混个名声出来,先凭着有点文化投奔那些诸侯王公,当个幕僚之类的,运气好的话,主子说不定就能赏个官当当。

到了汉朝的时候,运气不好,没生在王公贵族或官宦人家的孩子,靠着读点书,再各方面表现好些,也能当官。

举孝廉图

这被称为教廉。

顾名思义,就是推举一些既孝顺又廉洁的人。

说白了,就是找一些个人品德比较好的人,推荐到朝廷当官。

当然,当官是个做办公室的活,对文化程度还是有点要求,最起码,你能看懂公文,并能书写报告一类的。

谁来举荐呢?自然是用官选官。

于是,这个人德性好不好,就由推举的官员说了算。

“这个人孝顺父母,3岁时就开始照顾生病的母亲,6岁时亲手葬了死去的爷爷,大雪天也没忘去打野味回来给母亲补身子等等。”

这些都是用来证明被举荐人的人品是多么多么的优秀,所常用的套话。

当然,更离谱的,还有母亲要吃肉,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便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了煮给母亲吃。

有人或许好奇,这些话皇帝会信吗?

其实,皇上信不信并不重要,此人的人品如何也不重要。

所谓孝廉,不过是给选人加了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主要还是说给老百姓听的。

就是告诉老百姓:你们看到了吧,我给你选的官,可都是清一色的好人啊。

老百姓一听,心里乐呵,又倍感踏实,从此便简单地认为衙门里坐着的都是好人。

谁若说这老爷不好,或许很多人还要跟你急。

隋朝之后的科举入仕制度

到了隋朝,聪明的隋文帝想了想,觉得这也不妥啊。

他也当了大半辈子官,虽然不知道推选时那人是啥人,但当了官之后的人,他都知道是啥人。

谁都知道品行重要,但品行这玩意,关键没个明确的标准。

他关上门在家打孩子,出门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种人往往人品美誉度极高。

再说了,打着品行牌去选人,这官员是否弄虚作假,也无法判断啊,反正,全凭举荐人一张嘴。

于是,隋文帝脑筋一转,觉得干脆用考试来招人,以才学为主,品行方面再行考察。

这样以来,最起码招来当官,不会是个文盲或白痴。

其实隋文帝也挺在乎品行的,但他换了角度来考虑问题。

科举考场

本来儒家思想中,对于品行的教育就贯穿在几乎所有的学说中,以二三十岁参加科举为例,最起码受到过近二十年的儒家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品行一般也不会太差。

科举制度,因为主要考的就是儒家思想与文化,只要能通过考试,一方面说明你文化程度不错,另一方面也说明你充分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样一来,既可以择优录用文化程度高的,又能择优选择思想品德教育得比较好的。

至于此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会不会看走眼,在隋文帝看来并不重要,因为再差总比原来全凭推荐人一张嘴所造成的误差要小。

一入官场必然腐败

不管是汉朝时期的举孝廉,还是隋朝以后的科学制,对于皇上来说,都想选有品有才之人。

前面说了,一方面是做给老百姓看,让老百姓心里踏实;另一方面,皇上也希望下面当官的人品行不错,别弄一些为非歹之徒。

可是,当我们翻开历史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从隋到清,近两千年的科举选官历史,真正选出的清官并没有几个。

要不然,包拯包青天也就不会如此出名了。

当官不贪污不受贿,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中国历史上,一旦出了一个,竟然会成为全民追捧的偶像。

可见,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场糟糕到了什么程度。

古代的皇帝,对于官员,也不希望他们太过腐败,因为这会损害朝廷的利益。

但是,几千年来,他们也只有三板斧。

一是寄希望选好官员,二是想办法管住他们;三是发现腐败进行严惩。

结果三板斧耍下来,却从来都没有产生任何的效果。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己从穷苦人家出身,也遇过不少的贪官污吏,最恨官员腐败,对贪腐的官员,不仅抄家灭族,还剥皮萱草点天灯。

可这边杀,那边照样贪。

最后连朱元璋自己都蒙了。

你说他们不怕死吧,一旦贪腐被抓,哭爹喊娘,好不凄惨。

你说他们怕死吧,身边上下左右的官都杀光了,他闭着眼睛照样贪,贪得那是镇定自若、旁若无人。

腐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贪腐是人性,其实贪腐是一种动物的本能。

连狗看到自已狗盆外面的一根骨头,都知道饿的时候当场吃掉,不饿的时候也要叼到窝里放起来。

既然都是动物的本能,我们能用人的品行来约束吗?

谁会跟把骨头叼到窝里的狗讲思想品德,因为没用,用品行来约束动物的本能实在太难了。

用重刑有没有效果呢?

有,但作用不大。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条狗因为把它饭盆外面的骨头吃了或叼走了,你当着另一条目睹这件事的狗,把这条狗杀了。

看到了狗自然会感到恐惧,但当它再次看到狗盆外的骨头时,它扭头就走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为,本能最终也会战胜恐惧。

人从动物属性来看,跟狗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他有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远比狗要多,而且更迫切。

当然,官员的贪腐已经不只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生活加发展。

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人生的发展,不外乎就是升官。

这官怎么升?

对于占绝大多数的地方官来说,天高皇帝远,即便你表现再好、成绩再大,皇上也看不见。

怎么办?只能通过上级给你邀功,而且还是能够得着皇上的上级。

正如大清乾隆时期,若是和珅给你在皇上跟前美言几句,升官岂不是很容易的事。

可是低阶的官员,比如一个县令,想见和珅根本不可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能见到和珅的人,通过中间人帮忙。

人家为什么要给你帮忙?

于是,中国的文字里,便出现了“打点”这个词。

总之,不管通过直接上级,还是通过中间人找和珅,你都得准备钱。

要不然,和珅为啥要给你在皇上面前美言推荐,你又不是他家亲戚。

所以,在古代中国,即便你科举入仕,哪怕是中了状元,一开始的官也不大,等到下一届科举,皇上及吏部早把你给忘了,想升官,那就得往上走关系,走关系,就得花钱。

靠自己的那点官俸,根本不够打点的,于是,就得想办法搞钱。

这样一来,就越贪越有钱,越有钱越能升官,越升官就越发贪,也就越有钱。

形式上看来,凡是从上往下选官升官,本质上都是买官,只是有人靠关系,有人靠钱而已。

而且在官本位的古代社会,官员想贪而且敢贪。

敢贪的原因,是下级不敢告发,受害者无处喊冤,上级自己也贪再加上已经被买通,自然不会过问。

更可怕的是,大家上下左右一起贪,形成了利益集团,相互保护,利益共享。

比如一个县令贪了100两银子,把50两交给知府,再拿10两出来分给主簿、县丞,这样一来,内部无人举报,外部举报不了,哪有什么风险。

即便偶尔有人因为贪腐被举报到皇帝那儿,绝大部分的起因并非贪腐,而是朝中关系没处理好,或朋党之争造成的,只是需要给你安罪名的时候,才拿贪腐说事。

结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官员的贪腐屡禁不绝,持续了几千年。

有人靠选官,有人靠严管,有人靠重刑,但是,都没有任何作用。

因为,内在深层原因没有找到。

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都是从上而下任命与提拔的,想谋个好差事、想升职,就必须对上行贿,从而导致整个官场的上下左右连动腐败。

如果古代皇帝让老百姓来选举地方官、监督地方官,那么官员不需要向上走关系,自然就会照顾老百性的利益,在民众雪亮的眼睛注视下,也自然不敢轻易贪腐。

当然,古代的皇帝并不会这么做,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自然不会把官员任免的权力交给平头百姓。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