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是什么)

导语:“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是什么)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

张珺涵等

“城市双修”是促进现代城市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完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对于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城市发展出现极大差异,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城市公园景观角度出发,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发展,这对于现代城市生态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1 “城市双修”概述

“城市双修”主要包括 2 个方面内容:一是生态修复。修补城市建设中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区域,最大程度恢复原本的生态面貌,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二是城市修补。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需求,优化完善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将修复技术融入其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发展更具活力 。因此, “城市双修”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2 个方面: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助力;针对已经完成建设的区域,考虑到城市居民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2 “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的意义

“城市双修”在对自然生态进行修复,改善城市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能修复人文生态,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公园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载体,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与“城市双修”理念相符。

2.1 营造良好的休憩场所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色公共空间,通过落实“城市双修”理念,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更加生态健康的休憩场所,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2.2 彰显城市精神

“城市双修”背景下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遵循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通过传承文化,彰显城市精神,充分激发当地居民的地域情感,进一步凸显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色。

2.3 改善区域功能

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落实“城市双修”理念,能有效改善区域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优化资源价值,使城市公园功能更加完善,同时富有活力,展现以人为本的城市风貌。

3 城市公园景观与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尤其是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建筑垃圾及固体废物,不仅破坏了城市整体形象,而且垃圾和固体废物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会污染土壤,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同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安全隐患。进入雨季后,这些污染物还会流入河流和地下水中,破坏水资源,形成恶性循环。

3.2 城市品质严重降低

城市环境和城市品质并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而是要从城市整体角度进行评估,这也就意味着城市边缘区域也是城市环境和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区域往往容易被忽略 。当人们进入城市,最先看到的是城市边缘区域,一般会有大面积的闲置用地,较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堆积在此,与城市中心繁华景象和绿化景观形成了强烈对比。

3.3 忽视人的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景观最终是为人提供服务,意味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周边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活动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现阶段,在很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却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原则,更加重视视觉审美效果,忽视了人的活动需求。比如,一些城市公园虽然富有美感,能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但却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座椅、垃圾箱等数量不足,分布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居民对于公园的功能需求。

4 “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原则

4.1 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也迈上了崭新的台阶。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现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建设需要始终遵循的理念 。“城市双修”并不仅仅是修复城市形象,而是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需求,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现阶段城市公园设计,空间虽大且具有美感,但提供给城市居民娱乐及休息的场地非常有限,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可增设长椅类等基础设施。

4.2 传承文化

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和破坏,导致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公园景观设计规划,首先,全面了解城市原本的风格,提升对历史文化遗存区域的重视程度,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当地特色,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其次,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城市化建设中,不仅能减少对原有传统文化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而且能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和形象。

4.3 绿色发展原则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应重视城市转型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道路,促进城市从形象到内涵上的全面转变。同时,调节优化城市原有的经济增长结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此促进城市绿色建设和发展。

4.4 优化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一项长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发展规律及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城市现阶段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注意保护城市自然景观,顺应原有的生态系统,通过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结构,尽可能避免破坏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5 “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策略

5.1 生态恢复

5.1.1 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在城市建设中,包括公园在内的绿化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优化城市环境,而且能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很多自然环境要素被城市基础设施占用和割裂,而公园绿化体系往往都是以原有的自然景观作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因此, “城市双修”背景下,充分利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划,完善城市绿化体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5.1.2 保护并扩大绿化面积,提升绿化效益。优质的生态格局不仅能改善城市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城市生态质量。应保护好公园中原有的自然植被,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并结合公园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

5.1.3 恢复动植物群落。一方面,从完善食物链结构角度出发,结合公园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动植物种,使得公园生态系统更加完整,能够有效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当人们处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观赏体验,给予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另一方面,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公园土壤水文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丰富植被类型,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5.2 城市修补

5.2.1 加强公园与城市的联系。一是将公园交通体系与城市交通体系相连接,进一步提升公园的可达性;二是完善公园原有的交通体系,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和优质的体验;三是随着公园的形态由封闭转向开放,尽可能加强自身与整个城市的联系,全面融入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5.2.2 提升公园绿地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主要指人们对于公园环境的理解认知,公园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开放空间,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首先,整体提升公园的可识别性,融合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使人们在公园中观赏或活动时,能够获得良好的观感。尤其是要重视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关键节点,提升公园绿地的可识别性。其次,局部提升公园的可识别性,可通过优化公园内的标志物实现。

5.2.3 优化公园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人们对于公园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更加注重观赏功能,也更加侧重于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应研究和分析周边居民需求,并将其融入公园规划设计中,不断优化公园空间结构,进而提升整体公园空间效能。适当保留高使用率的区域,改造失去功能的区域,同时,还可结合公园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公园面积。

5.2.4 凸显地域特色。已经建造的公园绿地一般都位于城区中心位置,历史悠久,尤其自身的功能特性给城市居民留下了较多回忆,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又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应用“城市双修”理念设计规划公园景观时,也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更新和改造。因此,在改造老城区公园绿地时,要加强对于历史元素的保护,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个性,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在公园绿地中融入地域特色可从 2 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运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形地貌,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作用,还能避免破坏自然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二是人文资源,包括历史元素、文化背景等,通过彰显公园绿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提升公园绿地的独特性,不仅能延续原有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而且对于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帮助。

5.3 景观提升

5.3.1 城市功能网络修复。应做好城市边缘区修复工作,正确认识到城市边缘区的价值及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城市边缘区发展定位,创新城市功能,确保新加功能与原有功能的协调统一,在促进城市边缘区域发展的同时,有效补充城市中心区域,树立更加良好的城市形象。同时,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园景观,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充分依托核心功能的完善与修复,修补城市中破碎的功能区,形成完整的功能网,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5.3.2 城市生态网络构筑。很多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条件,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要素,会导致城市生态的断层,影响城市整体景观形象。针对此,在“城市双修”背景下,首先,可充分考察现有生态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修复,并将其充分利用,展现自然生态特征,达到还原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科学规划城市中现有的各种生态网络,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其次,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城市景观,建设科学生态网络,实现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双重发展,提升城市适应能力。最后,结合城市现有条件,提升环境与功能程度,建设更加富有特色、适宜居住的城市,营造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有效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5.3.3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良好的园林景观建设能有效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园林景观建设需要遵循生态绿色原则,可回收和再利用一些废弃材料,比如,废弃的建筑材料,随意丢弃不仅会影响城市的美观度,而且可能会造成污染。将其利用于园林景观建设中,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同时,也能落实节能环保理念,使得城市园林景观更具独特性。选择园林景观植被时,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可充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植被,在改善城市自然环境与景观效果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3.4 城市文化网络拓展。城市文化不仅是内涵和底蕴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形象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特色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往往更加重视城市中心区域文化建设,忽视了城市边缘区域,导致城市整体文化网络难以形成规模。在“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景观的提升也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元素,建设城市文化网络,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例如,可延续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色,保证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共同发展;结合不同居民需求,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强化城市边缘区域文化特征,构建完整文化网络的同时,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也有着积极作用。

6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双修”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且是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能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公园景观设计规划中,积极融入“城市双修”理念,改善现有城市建设问题,形成完善的城市景观系统,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公园设计,还能在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