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的建立与统一图(隋的建立与统一的意义)
导语:隋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从北周皇室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天下,从控制政权到称帝仅仅几个月,虽然也曾平定了一些地方上的反抗力量,但是无法与秦灭六国相提并论。所以清代的学者赵翼说:&34;
一、杨坚的建隋奋斗史
杨坚自称出于弘农华阴,乃汉太尉杨震之后。不过据陈寅恪的考证,杨坚家族可能是山东寒族,其弘农杨氏的身份应出于伪托;实际上很可能是入关之后改籍攀附的。其父杨忠英勇善战,曾参加北魏末六镇起兵,失败后经河北辗转入关,随宇文泰在关中征战,多次立功,西魏时为八柱国下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隋国公,是关陇军事贵族主要成员之一。
杨坚本人于西魏大统七年在般若寺出生,后入太学,辟召为官,袭爵隋国公。夫人独孤氏,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长女杨丽华嫁给宇文赟为妃。大象二年五月,周宣帝宇文赟病重并丧失了语言能力。大臣郑译刘昉密谋引杨坚入宫。当日宣帝病逝,杨坚以都督内外诸军事名义掌兵权,并为左大丞相,总领百官,实际掌控着政权。年幼的周静帝只是傀儡。杨坚的执政,曾引起朝中大臣的疑虑,初入东宫辅政,人情骚动。地方上一些有实力的总管起兵反对。杨坚用韦孝宽、王谊、梁睿等为元帅,分别率兵征讨伐,得以平定。
581年二月杨坚正式受禅,建国号隋,是为隋文帝,年号开皇。杨坚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首先是因为北周的权力基础比较薄弱,宇文氏的自相残杀使得统治集团损失了大量优秀人物,宣帝即位后的倒行逆施也削弱了北周皇室的威信。北周武帝灭佛引起了广大信教民众的反感,而杨坚从小生养于佛寺,与佛教的特殊关系使他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次,最早策划和支持杨坚辅政的官员除了出任丞相府长史的郑译、丞相府司马的刘昉外,还包括了关中、山东的一些高门和军事贵族。此外还有像柳裘这样江陵陷落后才入关中的士人。反映出北方在经历16国和北朝长期动荡与民族融合之后,普遍希望恢复汉族主持政权的心态。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周宣帝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却比较倾向于汉族文化。种种事实表明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来汉族文化主导的胡汉民族融合已经深入人心。鲜卑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作为统治者也只有走汉化的路子。杨坚是与胡汉关系都很深的关陇集团成员。
这里的关陇集团是一个关系紧密的胡汉或者说文武混合的集团,实际上是一个军事贵族集团。从西魏、北周、隋、到唐前期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他们所推行的政治上的本位政策其实是一直以关中地区作为他们政治 出发的根据地,这就是关中本位政策。其中内部人员关系密切,多数存在婚与宦的关系(这里的宦是指在朝为官)。杨坚能够做皇帝,主要是因为关陇集团中汉族势力的支持。
二、杨坚一统天下的原因
杨坚平定地方叛乱后,先后解决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统一天下。隋的统一表面上是一个急速的过程,背后也有更为深层的因素。首先南北再度统一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结果,隋的基本原则是远交近攻,随着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支,也为其解决了南下的后顾之忧。其次是制度因素,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考察一定时期的政治要考察它的制度和人事两个方面。北朝是一种胡汉杂糅的体制,造就了比较强大的军事贵族集团,对当时的皇权构成了深厚的支持,皇权能够调度的资源使得统一战争也能够进展的比较顺利。然后从观念因素来讲就是一个正统观,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为一。南北朝对峙时期,双方政权除了展开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争夺外,对正统地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北朝政权为了模糊华夷之别,获得政权正统性认同,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全面学习汉文化。在南北朝的正统之争中,中华正统逐渐由南向北转移,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改革后,北朝取得了优势地位,到隋统一天下,正统地位正式在北方得到确立。最后是从文化层面来讲,南北文化差异促使南北方上层精英人物产生了文化互补的想法。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