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说了什么(刘备伐吴真正原因)

导语:刘备亲率大军伐吴,为何大败而归?诸葛亮道破玄机:原是少了此人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91期 文/无常奉天玉)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建安二十四年,即公无219年,是关羽最辉煌的一年,也是他最凄惨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得以全权负责荆州事务;在这一年里,他围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吓得曹操差点迁都,从而威震华夏。也是在这一年里,他惨遭大败且后方被袭,无路可退,无城可守,终被擒杀。在关羽战死两年后,与他恩若兄弟的刘备,出兵伐吴,誓要为关羽报仇。这一战像襄樊之战一样,前期顺利无比,后期却出现了战局扭转——刘备大败而归。那么刘备最终为什么会失败呢?

《三国志》记载,刘备想要伐吴的时候,孙权曾遣使求和,却没有得到刘备的同意。这一场战场打响之后,吴军也一直处于下风。可是到了次年,情况则发生了扭转,“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xiāo)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意思是说,陆逊(陆逊原名陆议)在猇亭击败刘备之后,损兵折将的刘备选择了退兵,而且直接回到了后来他病逝的永安。由此可见,刘备败的有多惨。那么,他兵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他的军师诸葛亮,早早的就看透了一切,并用一句话,道破了玄机,即“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如果只理解表面意思,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只是无力劝阻,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前后事件分析,便会意识到,这句话不仅是诸葛亮的无奈叹息,而是他所认为,刘备失败的两个原因。

一、伐吴时机不正确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一向支持孙刘联盟,是坚决反对伐吴的。但这其实仅是后人的主观臆断罢了,任何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曾反对此事。小编认为,诸葛亮不但不反对,还非常支持此事,毕竟自从关羽失荆州以来,他从汉中和荆州分兵伐魏的构想,便已经化为了泡影,素有吞魏之志,想要北定中原的诸葛亮,又怎会甘心的放弃呢?只不过,他一向求稳,在发动战争之前,一定会做好万全的准备,并不建议突然发动战争。

毕竟公元221年,距离汉中之战的结束,还不到两年的时间,期间又有刘备称汉中王,和建立蜀汉称帝两件大事,民心尚且不稳,士卒也经历了连年征战,这个时候向东吴宣战,并不是一个明确的选择。可是诸葛亮无力劝阻刘备,只能叹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此言不是诸葛亮反对伐吴的表现,只是他反对在当时伐吴罢了。

二、缺少法正的谋略

其实在称帝之后,立刻伐吴,虽说不稳妥,最初的时候,影响倒不是太大,毕竟从战争之初,刘备便是占上风的,他的败自陆逊设计火烧连营始。古人云,术业有专攻,虽然刘备戎马一生,且擅长统筹大局,但是运筹帷幄,与谋士勾心斗角,并不是他精通的。彼时,若他有一个强有力的谋士在,可能陆逊的计谋,便无法得逞了,而诸葛亮认为,能够助刘备识破陆逊之计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法正。毕竟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相当于曹魏的程昱、郭嘉,计斩夏侯渊一事,就是他能力的展现。所以诸葛亮才会感叹“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而这一点,则是刘备兵败的主要原因。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之所以败于夷陵,仅仅是因为法正不在了,他认为如果法正还活着,能够随刘备出兵伐吴,必然不会使刘备大败而归。经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看法,是正确的,刘备最终惨败而归,不过是因为缺少了一个法孝直而已。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