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兮惚兮的意思(惚兮恍兮是什么意思)
导语:恍兮惚兮的“道”
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又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一会言“有物有象”,一会又言“无物无状无象”。“道”,到底是“无”,还是“有”?无是道,有也是道,若无若有还是道。
庄子说,“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当说“道”是什么的时候,已经不是“道”了。因为“是什么”,就意味着还有“不是什么”,并且后者外延比前者还要大,你说道是什么,还是不是什么?
道是整体,是全部,是一切,怎么能有分别呢?是什么与不是什么都是“道”。因此,悟道不可固执己见,若有执念,离道愈远。无奈之下,老子选了“恍惚”来形容道的存在。
“恍惚”,即无即有,若无若有,非明非暗,即明即暗。总之,说不清,辨不明,不可知,不可思,不可议,玄妙无穷,深邃难测。
老子描绘道之无形,道之无状,勉强为之,似无可奈何,是言道之超越,不拘一物。老子又描绘道之有物,道之有象,有道可从,似言之凿凿,是言道之内存,道寓物中。
一无一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也。道是混,是一,是超越经验认知的,是跨越古今的,是恒久不变的。一旦分别与界定,道的真义就荡然无存。
体道证道,或许也要进入这种混沌恍惚的精神状态,不分彼此,万物为一,了无差别,也许只有进入了这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精神境地,我们才能从万物与世俗之中解脱出来。本来无一物,这种“浑然不觉”、“不辨西东”的状态,也许更接近世界的真实与本真。
道是超越人的认知的。人的感官认知总是有限的,认知能力与范围也是有限的,限于具体之物,限于相对真理。而“道”,是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触,但确确实实存在。道,虽然超越了人的认知,但也是 “可传”、“可受”的,人本身就在道中,道是可悟的,是可证的,也是可行的。
道,虽然“无物”可寻,但还是有“状”、有“象”的,只不过超越了人的认知范围而已。“恍惚”,若存若亡,若明若昧,说不清,道不明。这与现代科学讲的“暗物质、暗能量”相似,它确实存在,万物的发展变化都能证明它的真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无法“发现”而已,这就是大道的独特魅力。
道是超越万物的。物是现象,是表象,是变化的,是相对的。而“道”是世界的本质,是内涵,是不变的,是绝对的。具体的物都来源于无形的道,物的存在变化都离不开“道”的规范,也可谓“德”的规范。物不同,但德同;万物德不同,但道同。我们理解“道”的路径,就是由物到德,由德到道,从异到同,从众到一。
我们的存在与悟道,离不开物象的支撑,悟道也必须由观物而起,否定无异空中楼阁,镜中水月。但我们又必须超越于物,不可陷入物的无常变化之中,心为物役,身为物累,以物易其性。
因此,我们与物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近了不好,容易陷入物的泥淖,太远了也不好,容易玄上谈玄梦中说梦。若即若离就好,即而离,离而即,就像道与物的距离,若有若无,是而非,非而是,其妙无穷。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