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讲的是什么(《天工开物》是什么意思)
导语:《天工开物》凭什么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这部书大家不是很熟悉,书名也有点奇怪。
天工开物是个合成词。“天工”出自《尚书》,意思是天的职责由人代替。“开物”出自《周易》,意思是,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此行事而得到成功。作者将“天工”和“开物”合起来,希望表达这样一个意思: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创新发展。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是明朝末年江西奉新人,和沈括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奇才、衰才、通才三个词来概括他的一生。
宋应星
先说奇才。
宋应星比沈括入学早,他5岁就开始读书了,而且异常聪颖。
私塾的馆师每次放学,都会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短文,第二天早上上课,还要考试,如果背不出来,就要挨罚。有一次,小宋应星起床晚了。赶巧馆师当天布置的作业还多,要求背七篇短文。哥哥宋应昇一早起来就在背诵,小宋应星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馆师考问时,他朗朗成诵,居然一字不差,馆师大为惊叹。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和哥哥一起去南昌参加乡试。当时江西考生有一万多名,只录取83人,他名列第三,宋应昇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再说衰才。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兄弟大受鼓舞,当年他们便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不料却名落孙山。其后,宋应星从30岁至45岁,连续6次前去北京应试,但却回回落榜,不得不绝了科举之念。不过,他在从奉新到北京的路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还进行了实地考察,为《天工开物》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插图1
按规定,中了举人后就具备了候选做官的资格,宋应星因为不善于钻营,“候”了二十年,才在47岁时被派到江西分宜县任教谕。教谕一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长,每月俸米仅二担,宋应星的生活非常拮据。就在教谕任上,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可是宋应星却没钱刊印,最后在好友涂绍煃的帮助下,这部书才得以在南昌出版。
宋应星的雕塑
这时候已是崇祯朝后期,战乱不断,宋应星无心仕途,归隐乡里;他的哥哥宋应昇,则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服毒殉国。宋应星拒绝清廷征召,不做“贰臣”,在贫困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于康熙五年(1666年)去世。
宋应星是位通才。
《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30多个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是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从内容上看,《梦溪笔谈》更侧重于科学方面,而《天工开物》则比较偏重技术内容。相比于《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更有系统性,这是宋应星超越沈括的地方。
插图2
宋应星还有不少科学创见。
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他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提出了物种变异的思想,成为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达尔文就把《天工开物》中的有关论述作为论证物种变异、进化的重要例证。
宋应星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记载了锌的冶炼方法。这是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
插图3
那么,《天工开物》这样一本旷世经典,为什么我们反倒不是很熟悉呢?
《天工开物》是一部非常实用的科技著作,虽然刊印于战乱年代,却是广受欢迎。7年后,书商杨素卿在福建又刊印了第二版。随之,清代官刻的《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都曾广泛摘引该书内容。
乾隆朝的时候,官府编修《四库全书》,要求各地献书。在江西进献的书籍中,发现宋氏兄弟的著作中有不少反清的思想和字句,朝廷就借收书之名尽可能地销毁《天工开物》。自此以后,《天工开物》在市面上基本绝版,在国内湮没近三百年之久。而这三百年,恰恰就是中国科技停滞和沉寂的三百年。这是宋应星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是金子总要发光。《天工开物》在国内湮没无闻时,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天工开物》传到日本,成为江户时代各界广为重视的读物,刺激了“开物之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日本工农业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到了明治维新时期,《天工开物》对日本生产发展、经济起飞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早先的日本知识分子都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天工开物》的汉文原本,所以日文全译本直到1953年才出现,至今已重印多次,畅销不衰。可以说,日本自引进《天工开物》后,对该书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引起轰动。法国学者儒莲称《天工开物》为“科技百科全书”,在政府支持下将其逐步翻译成法文,旋即又被转译成多种文字。达尔文在看到儒莲的部分译文后,将其称为“权威著作”。《天工开物》各种译本的流传,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而作者宋应星也受到高度评价。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宋应星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阿格里科拉是德国学者,被誉为“矿物学之父”;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这种赞誉对于宋应星来说,可谓当之无愧。
而《天工开物》在国内重现芳颜,则是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功劳。民国初年,丁文江去西南地区考察。他在昆明图书馆查阅《云南通志·矿产篇》时,看到其中炼铜的内容“录自宋应星《天工开物》”。“宋应星何许人也?”“《天工开物》是怎样一本书?”丁文江满脑门问号。
丁文江查阅了很多资料,只查到宋应星哥哥宋应昇的一个小传,不足100字,至于《天工开物》这本书,则是一点信息都没有。有一次,他和朋友闲聊,才知道日本有《天工开物》的翻印版。他辗转弄到了日本出版的《天工开物》,以此为底本,又参照《古今图书集成》修改了部分插图,然后公开印行。丁文江还亲自执笔,撰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跋”,向公众推介这部旷世经典。
经过丁文江这位“山水知音”的努力,《天工开物》才又在自己的祖国流传开来。
作者:钱斌
编辑:怀疑探索者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