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论语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应对出自哪里)

导语:论语学习笔记(417章) 洒扫应对,入德之门

论语 洒扫、应对 进退(洒扫应对出自哪里)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论语》中记录某人观点的内容比较多,记录问题讨论过程的比较少。说得上学术研讨交流的更少。本篇第三章记录了子张对子夏教育学生“交友”方法的批评。但也只是单方面的批评,没有记录子夏听到批评后的反馈。本章记录子游对子夏教学的批评,同时也记录了子夏的反驳。但并没有孔子或者记录者对这件事谁对谁错的评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术交流的范式。子游评价子夏的教学,说道:“子夏的学生,做些洒扫、应答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不以为然,说道:“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教哪一条,后教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的,恐怕只有圣人吧!”

子游与子夏的教研之争

“洒扫、应对、进退”:洒扫,洒水扫地。过去人们生活的地方,无论室内室外基本都是土地,早上起床的时候要先洒水再扫地,以免灰尘扬起。古代皇上或者地位特别高的人出行之前,地方官员带领百姓先在必经之路上洒水也是这个道理。应对,“应”是应答,“对”也是回答的意思。应对指做大人的身边童子,或做将命,也就是执事,传话之人。可以聪明灵巧地解决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进退,进入退出的礼仪。也可以说是迎来送往招待客人。也就是后世《弟子规》所教授的那些内容,属于蒙学的范畴。也就是对小孩子启蒙教育所用的教学内容。子游评论子夏的教学,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洒扫、应答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抑末也。本之则无”: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末,末节。本,根本。也就是说子夏只是交流学生一些细枝末节的礼仪,并没有教学生根本的道理。子游认为“洒扫、应对、进退”是些枝末的小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重要。朱子注:“子游讥子夏弟子,于威仪容节之间则可矣。然此小学之末耳,推其本,如大学正心诚意之事,则无有。”(《论语集注》)朱子认为“本”是指“大学正心诚意之事”。子游和子夏在教学之道上产生了矛盾并发生了争执。这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研学术争论。

子夏的教育思想

子夏并不同意子游对自己的批评。“噫,言游过矣!”过,错的意思。子夏说:唉,子游错了。这里还专门用到了一个语气词“噫”,表示子夏对子游批评自己的观点的不屑。“君子之道”,学习如何做君子的道理,也就是教育学生。“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倦,有三种解释。一说是“传”的误写。“孰先传焉?孰后传焉?”二说是疲倦的意思。学者都知道,学习确实是可能会疲倦的。对某些东西会逐渐失去兴趣,意思是先传授他们一些什么?他们又会对那些东西失去兴趣?三说是以朱子为代表的,认为是“诲人不倦之倦”。倦怠、倦教之意,朱子说:“言君子之道,非以其末为先而传之,非以其本为后而倦教。”(《论语集注》)我们采纳朱子的注释,把本句理解为,君子之道先教哪一条,后教哪一条呢?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区,类,区别。诬,欺骗。朱子对子夏的话做了进一步的注释:“但学者所至,自有浅深,如草木之有大小,其类固有别矣。若不量其浅深,不问其生熟,而概以高且远者强而语之,则是诬之而已。君子之道,岂可如此?若夫始终本末一以贯之,则惟圣人为然,岂可责之门人小子乎?”(《论语集注》)朱子解释说:学者达到的程度有深有浅,就跟草木有大小有分类之区别一样,如果不考虑到学者自身的深浅,不了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生疏或者熟悉的情况,而一概以高大宏远的道理强行教育,那就是在害学生。君子之道,怎么可以这样学习呢?如果一定要做到“本末一以贯之”,那就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又怎么可以指责门人小子呢!

朱子在自己的解释后面连续引用了程子的五条语录:“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程子说的第一条:君子教育弟子是有顺序的,先教他们一些小的近的道理,然后再教那些大的远的道理。并不是先教了近的小的道理后就不教远的大的道理。又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从程子的这一句注释就可以证明程子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程子第二条:洒扫应对也是形而上学,道理本没有大小之分的缘故。所以做君子的关键在“慎独”,有人无人的售后都能做到表里如一,对待大道理小道理也都能一视同仁。又曰:“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程子第三条:成就圣人的道理并不存在精细和粗糙之分。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都是一个道理。虽然说的教的是洒扫应对,但要看每个人的理解程度、内心接受程度以及执行程度如何。又曰:“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程子第四条:但凡事物有本末之分,不可以把本末割裂为两段。洒扫应对是“知其然”的话,必然有需要知道的“所以然”。又曰:“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程子第五条:仅仅从洒扫应对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知道成就圣人的途径。

在程子五条之后,朱子又加上了自己的按语:“愚按:程子第一条,说此章文意,最为详尽。其后四条,皆以明精粗本末。其分虽殊,而理则一。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盖与第一条之意,实相表里。非谓末即是本,但学其末而本便在此也。”朱子是担心后世学者领会错了程子的意图,而加以特别交代,也可谓用心良苦。

综上所述,子夏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由近致远,由浅及深,类以别之,因材施教。

道客村曰:

由近致远浅及深,因材施教区别清。

洒扫应对虽小事,学末知本是真经。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