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从底足看瓷器朝代特征(瓷器的底足谁有知道全部)

导语:怎么区分底足——陶瓷器皿之器底篇

上一篇:奇特器足陶瓷器皿之器足篇(四)

器足,器底都是器物底部的组成部分。陶瓷器的最下部位,起承托或支撑器体的作用。有时将底与足统称为底足。

器底,以器物外底造型来分有平底、圜底、尖底、玉璧底等多种,它们随时代不同各有特点,是鉴定器物时代、窑口的重要依据之一。

器足陶瓷器底部以下部位,起支撑器体的作用。(器足介绍文章详见历史消息)

器形底

平底

陶瓷容器底部形式之一,整个底面比较平坦,无明显起伏。有轻微弧凹的底形也属平底范畴。唐以前,平底为陶瓷器最基本、最常见的底形,唐以后的部分罐、壶、缸、盘等仍作平底。

尖底与阔底都属平底,尖底瓶底呈尖锐的圆锥形,是早期陶瓶的一种底部形式。阔底底面受力面较大,一般壶器出现较多。

尖底

阔底

玉璧底

也称作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造型为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故名。底心内凹处有施釉与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圆环形地面露胎。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制品上均有所见。

圜底

陶瓷容器底部形式之一,即圆弧形底。由器壁至底面作圆弧形过渡,无明显转折,底部无明确的平面。多见于早期陶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均有圜形的钵、盆、罐等器物上均有所见。后代瓷器偶有圜底造型,如唐代青釉或三彩圜底钵盂。

脐底

瓷器底部形式之一,器物圈足内底心向下形成一乳钉状凸起,形似铜锣之脐。脐底是成型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多见于胎体较厚、圈足较小、圈足内无釉、器形不大的碗等器物上。脐底于金代末期出现,元代普遍盛行,并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元代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及枢府窑器也均有此现象。明初洪武器上仍有所见。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