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客观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例子(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导语:坚持客观地运用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正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策略”,写出了《资本论》等许多闪耀着辩证法思想光辉的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他不仅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对帝国主义矛盾的分析中去,而且强调要“研究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及各种历史和政治著作中实际运用的辩证法”。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学习唯物辩证法,而且还要学会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而确立的一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它是党制定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保证。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有时在某些问题上背离了这条思想路线。
这不仅表现在宣扬本本主义,把唯物辩证法当作套语和标签,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为了政治需要,把唯物辩证法加以主观的运用,当作整人的工具和“斗争哲学”,或当作论证“左”的路线和掩盖错误的诡辩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它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这是它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之点。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就在于我们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并经过人类的千万次实践检验所证明的。它也就是辩证逻辑,即辩证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而任何一门科学都要运用辩证逻辑,都要把来自客观辩证法的主观辩证法运用到客观现实中去分析对象自身中的矛盾。
任何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运动的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当我们运用辩证逻辑,把主观辩证法运用到客观现实中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时候,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而不能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反对主观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主观地运用辩证法完全是两回事。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主观地运用辩证法则是离开了唯物主义立场,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割裂开来,主观地随心所欲地运用辩证法,玩弄辩证法,从而陷入诡辩和折中主义。列宁指出,“辩证法曾不止一次被用作通向诡辩法的桥梁”,这就是说,如果把辩证法加以主观运用,就会陷入诡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以特别强调客观地运用辩证法还在于辩证法固然是客观规律,但也是最一般的规律,它只能告诉我们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以及矛盾运动的规律,而矛盾总是具体的,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和关系,不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就不能认识矛盾,也不能解决矛盾。
否认矛盾的存在,拒绝分析矛盾,固然是错误的,是会在实际斗争中失败的。但承认矛盾的存在,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在每一步的分析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伟大,固然在于他们把辩证法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赋予它以科学的形态,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坚持客观地运用辩证法,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具体矛盾;在于他们坚决反对主观地运用辩证法。
马克思是客观地运用辩证法的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客观的过程,然后从各个经济形态中取出一种形态,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加以研究。
在这里,他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商品这个“普遍的存在”出发。他说:“第一,我并不是从概念出发,从而也不是由价值概念出发,所以也不曾要把它“分割’。我由以出发的,只是劳动生产物在今日社会内部依以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态,这就是‘商品’。”
从商品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而从概念出发,就是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从商品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每一步分析中,无论是演绎的和归纳的,还是逻辑的和历史的,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花了不下25年的工夫来研究大量经济材料,正是在每一步的分析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商品经济形式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作了极详尽的分析,把堆积如山的材料总结为普遍的密切联系的思想,具体地分析了商品的矛盾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这就是说,马克思不是从原则出发,主观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中引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而是从实际出发,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过程,作了“历史的和经济的”分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这种“自然过程的必然性”。
蒲鲁东是主观地运用辩证法的一个标本。在《哲学的贫困》及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对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说:“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著称。”
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蒲鲁东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观地运用于政治经济学,因而既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又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蒲鲁东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种普遍理性的自我表现”,“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过于时间和空间的”。为了说明这种历史的发展,他“不得不求救于虚构”,把历史的实在进程看作是“经济范畴在他头脑中的排列和次序”。
因此,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先生之所以给我们提供了对政治经济学的谬误批判,并不是因为他有一种可笑的哲学;而他之所以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笑的哲学,却是因为他没有从现代社会的联结……中了解现代社会制度”。
这就是说,蒲鲁东不是以辩证法为指导,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经济事实出发,进行具体分析,而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从企图在保存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消灭”贫困,建立小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愿望出发,主观地抽象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对此,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先生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那里只借用了用语。而蒲鲁东先生自己的辩证运动只不过是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面而已。”马克思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蒲鲁东的主观主义的做法不是解决矛盾,而是取消矛盾,抹杀矛盾。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