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善居人下什么意思(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意思)

导语:《道德经》:善居人下,以中正和谐为原则,才是符合天道的智慧

《道德经》: 内心清静,以中正和谐为原则,才是符合天道的智慧。

01

姜太公直钩钓鱼,周文王前去拜访,希望得到姜太公的辅佐和指正。

姜太公遇到周文王的时候,就对周文王说出了“为君治国”的道理。

周文王问姜太公:“我想听听治国的道理,怎么样能够让百姓爱戴,如何让百姓生活富足?”

姜太公这个时候就说:“治国要务首先在于爱民,使百姓获得利益,不要过多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生产,但是不要有所干涉和破坏;给他们生存的机会,不要加以残害;给百姓需要的东西,不要掠夺;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让他困苦;让百姓喜悦,不要让他愤怒;只有这样,便能达到爱民的关键,主政之道就是宁静而安详温和,有节度不可浮躁,不可刚愎自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让事物调和虚心静气,待人公平,不可徇私。

姜太公对于周文王指出的治国理政之道,就是所谓的“清静无为,事事调和”的智慧。

内心清静无欲,不以自我主观意见为左右,达到“无为而治”的作用,自然能够达到万物调和的状态和结果,这也叫做配合天地之道。

天地有风雨雷电,阴晴雨雪,这样四时不定的气候,但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天气都是短暂的,最后都能迎来日出和暖阳,最后都有天地的一片祥和宁静。

国家也是如此,想让国家有一片祥和的气象,就要遵循四时的规律,遵循天地的道德和制度,自然能够呈现一片祥和。

再引申到一个人身上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情绪也会出现阴晴不定,也有风雨雷电的气象。

要想让一个人内心有一份“调和之气”,那么也需要配合天地之道,这一份天地之道,除了无为而治之外,更多的就是善居人下,保持心气的一个平静。

《道德经》中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打斗的人不会刻意使用武力,善于争斗的人也不会刻意的被别人激怒,能够善居人下,以不争作为自己的德行,善于使用人的力量配合天地之道,那么自然有一片祥和与宁静的智慧和状态。

作为管理者这是一种用人的方式,作为独自的个体,也是掌握自己心性和气的根本。

02

国学智慧《菜根谭》之中说: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变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身体如同一个小世界,如果做到使快乐与激烈的情绪不超越规则,让自己的获取遵守中正的方式,这就是做人调理和谐的功夫。

大自然就是人类的父母,如果能让每个人都没有怨恨和叹息,万事万物没有灾害,便能呈现祥和太平的景象。

万事遵守中正的原则,以和谐中正为主,没有越过底线,没有超出原则,这便是一片祥和。

孙叔敖最初是一个隐士,后来推荐给了楚庄王,三个月之后就做宰相。

有一天一个老人问孙叔敖:“高贵的人通常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您说的三怨是什么?”

老人说:“地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位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高的人,会惹来怨恨。”

孙叔敖说:“我的爵位高,但是心胸谦卑,我的官职越大,但是欲望越小,俸禄越是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越普遍,我用这样的方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老人很满意的笑着离开了。

后来在孙叔敖为官的过程中,按照自己所说的形事,避免了许多麻烦和祸端,即便是几次免职又复职,仍然能够保全自己。

心性的调和,就是为了塑造一个更好的结局,而修养自己的心性,让自己以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方式去治身治世,才能收获一个良好的结局。

很多人说《道德经》的智慧是重在治国,其实国就如同天地,自己的身心也如同天地,道理的核心都是一样,保持一片祥和,才能塑造自身的一片宁静。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