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中庸精选二十句(中庸中的经典句子感悟)

导语:感悟经典点滴分享天天见(124)《中庸·第十三章(节选二)》

原文: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所以君子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上一章节选一,讲了“道不远人”的两个意思,第一,就是“道”本身或广大或精微,却是普施于大众的,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能力修道。第二,修道的“人”,无论什么人,都是可以修道的,人人都可“得道”。

这一章的节选二,紧承上一节选,论证了推行“道”的原则,和上一节选的逻辑关系紧密相承。如果说,“道不远人”,那么如何推行“道”呢?

那就是从实际出发,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道”既能够普施于大众,涵养大众品德,达到社会风气改良的目的,同时也适应每一个人的特殊需求,让各种性格、各种性情的人都能够修道得道,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人民都能修道得道。当然,这里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忠恕”二字,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们前面学过了《论语》,对这句话太熟悉了,这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这不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吗?这不就是“推己及人”吗?而且“忠恕”这两个字连用、并举,是在《论语·里仁篇》里出现过:“子曰:‘参(曾参,即曾子)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为忠恕之道?朱熹解释为: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想想,“忠恕”真的是一般人很难修炼成的一种至高道德。

那么,推行“中庸之道”为什么还要用“忠恕”之道呢?我理解,有这么两个意思。

第一、推行“道”不能强求。大家想想,能够在世间推行“道”的人,一定也是道德修养深厚的君子,他们对于从道、修道、行道有满腔的热情,他们身负着改良民风,改革社会的重任,当然也会在推行“道”时,殚精竭虑、尽心尽力,不敢懈怠。从古到今,正是有了无数的君子对社会变革的参与和实践,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孔子自然了然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孔子更清楚“过犹不及”,推行“道”是个长期而艰苦的重任,切不可操之过急,激进冒进。不然就会适得其反,那么,把你心目中的“道”,强加于人,也是一种不妥的做法。就比如说吧!有两个大学教授,辞了高薪的教师职业,回到乡村,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他们逍遥自在,乐在其中,每日耕种、除草、喂鸡、喂猪也不辞辛苦,收获了鸡蛋、粮食、蔬菜更是喜不自禁。他们喜爱大自然,愿意过一种平淡、素朴的生活,难道这就不是在修道吗?你为什么一定要谆谆教导他们去尽一个教师的职责呢?

第二、推行“道”必须公平。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就要警惕,在推行“道”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君子,把自己的“道”,视为神圣之道。要求修道之人,只可仰望而追求,不能另做他选。不管别人天赋如何,不管别人能力如何,不管别人理想如何,都要求别人尊道而行,不能行差踏错,这本身就背离的“道不远人”的原则。

“道不远人”其实是承认了人的差异性,人生下来性格、性情、能力、天赋、爱好各有千差万别,求道修道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是儒家思想注重现实的传统,也是儒家思想能够服务现实人生,流布几千年的原因之一。我见过一个卖水果的小商贩,租了一个小小的铺面,经营得有声有色,他就凭着这个小小水果店,盖上了新房,给儿子娶了媳妇。他热情好客,童叟无欺,诚信经营,难道这不是在修道吗?谁能说,他诚信、公平、热情不是一种世间应该广泛拥有的道德呢?他恬然于这个小小的水果店,并不想有所改变,难道有什么错吗?这个时候,若有人说,你应该有更大的追求,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你要让你的水果店,变成4S水果店,开分店什么的,那就是不公平了。“道”有大小,但大也对,小也不错。

要做到这两点,一定要换位思考,自己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过这样的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苛刻、无礼,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就也帮助别人有所成就;自己希望过一个自己认为很惬意的生活而不需别人来指指点点,那就不要对别人的生活说三道四。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推行“道”,要“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最终实现的目的还是“道不远人”,最终让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沐浴道德的光辉,都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芒。他们或做一个耀眼的月亮、星辰,带给人夺目的道德普照,或做一撮微光、一星点烁,能够照亮自己即可。这样不好吗?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