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嶓冢山在哪里(冢山什么意思)

导语:嶓冢山考

嶓冢山在哪里(冢山什么意思)

吴 治 中

“西汉水古称漾水,发源于山嶓冢山即今齐寿山,这在今天既不大又很平常的一山一水,却是先秦时代很出名的山水”(雍际春《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齐寿山为什么出名?因为它在我国古代曾有过很多著名的称谓:嶓冢山、崦嵫山、(西)寿丘、兑山……我国古代很多典籍中对它都有记载,很多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里。正因为出名,自古以来围绕着它就有很多争议,有些还颇显扑朔迷离,令人们不知所以,很有必要澄清。本文仅对存在于甘肃天水和陕西宁强的两座嶓冢山先后之争予以探讨。

我国有两条汉水,一条东汉水,源出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在武汉市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一条西汉水,别名犀牛江,源出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的齐寿山,它是嘉陵江的重要支流。《尚书-禹贡》载:“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说明嶓冢山是汉水的发源地。但因为有两条汉水,问题也就出来了。“后人既知西汉水并非汉水上源,因又指今陕西宁强县北汉源所出之山为嶓冢(山)。北魏并置嶓冢县于山侧。此后地理图籍中遂有二嶓冢,学者所争论的问题是哪一个嶓冢系《书-禹贡》所指(《辞海-‘嶓冢’》)。”因为漾水即西汉水的上源,“故班固、郑玄、《水经》的作者都认为西汉水所出的是嶓冢山,在今甘肃天水市和礼县之间(《辞海-‘嶓冢’》)。”这本来是已经清楚的了。但由于历史及认识所限,后代学者对嶓冢山及汉水的解释看法不一,加之现实中两条汉水、两座嶓冢山的存在、由此带来的两地好多水名、地名的重复,给我们学习、研究历史造成很多麻烦,应该予以澄清或者予以历史的划界。笔者认为《尚书.禹贡》所说嶓冢山当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西南的齐寿山。

成书于西周前后的我国古代典籍《山海经.西山经第二》载:“……(太华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敝。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骨蓉,食之使人无子。”历史学界公认,《山海经》不但是一部神话宝典,还是一部重要的地理学著作。尽管其记载神话成份较多,但后代学者经过认真地研究辨误,认为《五藏山经》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相当可信的地理书。现代学者徐旭生的结论是:《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所载大致可以知其所在,应该较为可信。“唯《南山经》、与《东山经》所载,困难甚多。盖今古异名,未可详考”(徐旭生《读〈山海经〉札记》)。而西汉水、渭河一带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生息繁衍的发祥地,史前我们的祖先数千年就生活在这里,是应该对这片土地观察、了解得最熟悉的。按照《山海经》记载推算,嶓冢山当在华山以西1352里的地方,而天水市秦城区的嶓冢山(齐寿山)距华山约600多公里,方位一致,地理位置基本与记载相符,西汉水古代又叫犀牛江,正与《山海经》内“兽多犀兕熊罴”的记载相符。而陕西宁强县在华山的西南,距离也没有超过千里,对于地理方位记载非常细致的《山海经》来说,误差不会有这么大。

如果说《山海经》还有神话成分的话,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的记载可信程度当是世所公认的。《水经注》曰:“(西汉)水北有盐官,在嶓冢山西五十里许,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山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岩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时至今日,《水经注》里提到的西县、盐官、祁山古迹仍在,地名未变,盐官今属礼县,是西北有名重镇,盐井还在生产。祁山地势也还如当年险要,山上古城遗迹犹存。〈水经注〉中对嶓冢山与上述地方之间的方位和距离是相当正准确的。这些不争事实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尚书.禹贡》:“岷、嶓既艺,沱、潜既道。”《水经注》:“嶓冢山,在陇西氐道县南。”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氐道县漾山和嶓冢山为同一座山的东西麓,他只是将嘉陵江的两条重要支流西汉水和永宁河的名字混淆了。在古代,因为认识所限,人们认为西汉水即为汉水上源,《汉阳图经》:“汉、沔本一水也”。《水经注》中称西汉水上源为漾水,称汉水上源为沔水,对沔水的发源说是“武都沮县东狼谷中”。对漾水和沔水的走向记述得非常清楚,并没有混为一谈。但他在对沔水的记述中一开头就引用了前人的几种不同说法:“庾仲雍曰: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古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也。”有人把《尚书.禹贡》中“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解释为漾水为西汉水上源,汉为西汉水,沧浪之水为东汉水可能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也有一说,是因为汉代地震使地形发生变化,使汉水一分为二,才形成了东西两条汉水。即便如此,西汉水作为上源,其源头理当是天水的嶓冢山了。西汉水的走向也确实是先向西,再向南向东南至陕西略阳境内汇入嘉陵江的,而(东)汉水却正是在这里发源的,也难怪古代的人们会把它们混为一谈,也就有了“后人既知西汉水并非汉水上源”了。

至于两座嶓冢山周围同名的“西县”“犬丘”、“洋水”、“沔水”等等,在天水的上古历史中都能找到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集解》徐广曰:“(西土),一无上字。以为西者,今天水之西县也。”《集解》郑玄曰:“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地理志:漾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索隐》载:“嶓冢山在陇西西县,汉水所出也”,“水经云: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郦道元《水经注》:“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 “……藉水(今天水市藉河,发源于齐寿山北的赤峪水系其重要支流)即洋水也。北有蒙水注焉,水出县西北圭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对于“西垂(即西县)”、“犬丘”,雍际春先生的解释更加清楚:“秦人族出东夷……东夷部族又有‘九夷’之称,其族名又被写作混夷、昆夷、混夷、犬夷,犬与田犬相通……西周春秋时,宋国有‘犬丘’、卫国有‘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之‘犬丘’一名,亦为西周时犬夷居地……中橘所居‘西垂’与非子所居‘犬丘’实乃一地,包括非子所邑之秦,地均在今天水地区……杜预《集解》注曰:‘犬丘,垂也,地有两名。’”《括地志》:“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 旧《天水县志》载:“西县故城,在(天水)县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汉置县,晋改置始昌县,寻废。”史籍记载不胜枚举。至于陕西有西县已是在隋代以后了,这更能证明上古所说的嶓冢山非天水山番冢山莫属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