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70岁出家的因缘未成熟而成就今生的人是谁(前世出家人今世为何坎坷)
导语:前世70岁出家的因缘未成熟,而成就今生的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东山寺,后世改称为五祖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说法道场。他还差七相,就如同佛陀一样,有32种大士相。
弘忍大师13岁出家,传承了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衣钵,还慧眼识传承人:慧能与神秀。
慧能在岭南弘化,后来创立了禅宗南顿一派。神秀在长安、洛阳一带影响很大,后来创立了禅宗北渐一派。
唐高宗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被他婉拒。
玄宗开元年间,学士闾丘均为他撰写了塔碑。代宗时(763一779年),朝庭追谥为大满禅师。
前世七十,出家修行被拒,转世七岁巧遇四祖道信禅师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
在《五灯会元》卷一中,记载了五祖弘忍禅师的一段宿世因缘。
相传,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已有七十岁了。四祖道信在破头山讲法,一天,栽松道人问四祖道信禅师:
“大师!你讲的佛法,我能学吗?”
四祖说:
“您已经70岁了,即使在我这里学习了佛法,又怎么能把它发扬光大呢?如果有来世,我可以等您。”
栽松道人听了,黯然离开。
栽松道人茫无目的地走着,看见前面路边有条小河,河边有个少女正蹲在那洗衣服。
栽松道人上前问讯道:
“姑娘!我想在你家寄宿一晚,可以吗?”
少女说:
“那要问我的父亲和哥哥,他们同意了才行。”
栽松道人说:
“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
少女点了点头,栽松道人转身拄着拐扙,走开了。
奇怪的是,少女回家后,便怀孕了。她娘家姓周,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未婚先孕,出了这样伤风败俗的事,娘家人不管她无论怎样哭喊哀求,还是狠心把她赶出了家门。
周家少女满腹冤屈,百口莫辩,她无依无靠,露宿街头,过着流浪的生活。快到临产期了,她看着浑圆的肚子,叹了口气: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肚子里的别是个怪物吧!”
终于,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大胖小子。她又发愁了:这个来历不明不白的孩子,我怎么带大她呢?她狠心把他扔进了一条水沟里。看着孩子漂走了,初为人母的她心如刀割,毕竟是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啊。
让他自生自灭吧,也许有好心人发现,会收养他的。于是,她转身离开了。回到家里,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来,走到水沟边一看,大吃一惊:小孩又漂回来了,经过一夜的风雨吹打,小小的生命竟然没有夭折,他的生命力真的是顽强!
看着孩子粉嫩嫰的脸,一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她再也忍不住,一把上前,把他抱在怀里,暗下决心:就是讨饭,也要把他拉扯大!
一转眼,孩子长到七岁,周氏带着孩子沿街乞讨,四祖道信禅师正好路过看见了,他走过去又回过头来,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不是平常的孩子,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他如果出家修行,二十年后,他必定大作佛事,续佛慧命!”
于是便问小孩:
“你姓什么?”
小孩:
“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
“不是普通的姓,那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
“是佛性”
四祖又问:
“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
“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假名,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心中暗喜,知道这个孩子与佛有缘,于是请求他的母亲,让这个孩子出家。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同意把孩子给四祖作弟子。
他十三岁时剃度出家,四祖给他起法号叫“弘忍”。
精进修行,传承道信衣钵,慧眼识传承人慧能与神秀
弘忍禅师出家后,就一直跟在四祖身边,奉事四祖。四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弘忍禅师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心地纯良,一句佛号无论行、住、坐、卧,一刻不断,常在心中诵念。
平时潜心修行,从不谈论别人是非,日常 生活起居起心动念,时时觉察,心心在道。无论苦活、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乐于为大众服务。
白天,劈柴、担水,晚上打坐、念佛,精进修行,常年累月坚持,没有丝毫懈怠。
逐渐地,周围四里八乡的信众,都知道有个弘忍法师,仁慈宽厚、修行精进、悟性极高,很多信众慕名而来,亲近弘忍法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
四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有意栽培他,让他历事炼心。他的道行逐日增长,很快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给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
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接了衣钵之后,弘忍大师先后住双峰山和东山寺两地数十年,隐居修行,足不下山。
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他都婉言拒绝了。高宗仰其德,慕其名,就让人送衣、药到山上供养大师。
一天,弘忍为寻法嗣,命令门下弟子各自呈上一首偈子,来考验门下弟子的悟境。
上座神秀禅师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禅师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的悟性高于神秀,于是在一天夜晚,为慧能宣讲《金刚经》大意,将衣、钵、密传给了慧能。
弘忍大师的禅学继承了四祖道信的思想,形成二依论,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师利般若经》的一行三昧。
弘忍常说:
“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诸佛只楚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弘忍大师注重的心,不是我们所说的杂染心,而是清静之心。学佛就是要断除烦恼,体证自己的真心,即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
公元674年,弘忍大师圆寂,终年74岁。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