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激励性评价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

导语: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激励性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张张被评价激活的面孔时刻展现在我眼前,天真活泼的眼神里闪动的是新的智慧,伶俐的嘴巴里蹦出的是数学真理,专注的神态里蕴涵着数学思想。

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进行激励性评价,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兴趣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愿望的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小学生思维品质的逐步形成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设计“数学之星”进行激励评价。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了四种不同颜色的“小星星”:红色的星星代表合作成功;银色的星星代表勤奋;蓝色的星星代表进步;金色星星代表创新。

课堂上,老师向学生明确“数学之星”的评价的方法:

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组织的好,解决问题速度快,得到同学们的欣赏,四人同时获得“合作星”;

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能获得“勤奋星”;

学困生能积极回答问题,能认真完成作业或者错题减少了,均能获得“进步星”;

在数学课堂敢于挑战、大胆质疑、解决问题有独特的方法,均能获得“创新星”。

“数学之星”活动采用自评、他评、老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法,每堂数学课或课余都有获得“星星”的机会。

这些星星虽小,每颗星都代表了一种不断进取的信念,每一颗星都代表了孩子一次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深深地吸引着、激励着每一名学生为“数学之星”而努力着、进步着。

二、通过问题激励,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

新课改理论强调数学教学要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亲自经历并进入数学的生成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的情感与价值。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要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理解、感悟数学内在的规律、性质及各种联系。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我提前让每位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各10个。学生准备长是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一个。然后激励学生进行有效操作:

师:看哪一对同桌是最佳的合作者,很快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自己制作长是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一共15平方厘米。

生2:一行5个小正方形,3行就是15个小正方形,也就是15平方厘米。

师(评价):你不仅摆得动作快,更会动脑思考,并能灵活应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师:谁能准确在练习本上画一长是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老师巡视,一边激励帮助动作慢的同学。画完长方形(关注学困生回答)。

师(微笑着):“你们画的长方形都很标准,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

生3:用1平方厘米去量(学困生)。

师(评价):你能很快找到测量工具是1平方厘米,这可是帮了全班同学的大忙。

生4: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量1行摆3个,2行就是6平方厘米(学困生)。

生5:我不用摆就知道自己画的是6平方厘米,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3×2=6平方厘米。

师(评价生4、生5):你们真了不起,总能想出独特的方法,非常有创意。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课桌面积,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6:课桌的面积大,要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量。

生7:只要看课桌的长摆了几个?再看宽摆了几个?就知道摆了几个几是多少?

(学生主动的动手摆了起来,大部分学生激动地喊起来:“老师我们课桌面积是44平方分米。)

师(评价):桌子这么大,你们量的速度如此快,能把聪明方法告诉全班同学吗?

生8:桌子的长摆了11个1平方分米,宽摆了4个1平方分米,也就是4个11,所以11×4=44平方分米。

然后,经学生操作,逐步板书出长分别是3厘米、5厘米、8厘米,宽分别是2厘米、5厘米、6厘米的图形面积算式。

师:看着刚才同学操作完成的图形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9:长×宽=长方形面积;

生10:长和宽相等就是正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师激励性问题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知识获得轻松、愉快。教师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归纳总结,真正体现老师是学生的助手、朋友,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

三、通过导向激励,引发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由孩子们引发的讨论是最棒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的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服“学生不评、老师评”的传统做法,善于激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评判能力。例如,“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师出示:“简便计算:285+99。”

师:看谁的方法最受欢迎。

生1:285+99=285+90+9=384

生2:285+99=1+99+284=384

生3:285+99=280+90+9+5=384

生4:285+99=285+100-1=385

(教师没有总结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只是板书同学的不同方法。)

师:看着四位同学简便计算,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生5:我认为第四种算法比较快,因为他把99看成100来加,就多加了1,再减1,仍然加的是99,但计算简便了。

生6:我认为生5表达很清楚,让同学们明白这样计算快的道理,真好!

生7:我认为生2,285+99=1+99+284=384算起来最快,最方便,我喜欢这种拆一个数将“接近整百”“凑成整百”加起来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和评价过程中总结出加法的简便计算方法: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成整十、或整百,多加了几就减几。或者拆一个加数把“接近整十、整百”凑成“整十、整百”再与所拆的加数和起来。这两种方法都比较简便。

老师引导并激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互相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成长进步的快乐。

四、通过目标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创设“目标激励”,可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对学困生进行“目标激励”。我班三年级第一学期转入这样一个学生:体质弱,语言、思维发展很缓慢,计算能力较差,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的表内乘法口诀不会。

为了不让他掉队,我制定了激励性目标:

①一周之内背会乘法口诀。我这样激励这位同学:“你知道吗,班里的同学经过几个月学习才记会表内乘法口诀,可老师相信你一个星期就能背会”。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一目标达到了。

②每天5道1000以内加减竖式计算,只要能算对3道,并将错题改对,就在他的作业本上给予这样的评价:“你又有新的进步,相信自己你能行”。

③制定激励目标,解决交不上作业的问题:如果与同学做同类作业,从其他同学所做10道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5道题,并争取不错题或将错题改对,就能获得与全对的同学一样的评价语,Very good(非常好),2个月内逐步达到目标。

④目标提升:要求可以少做题,必须书写干净,尽力不错题,就会获取进步星或成功星。

⑤抓住不错题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同学信任的目光和激励的掌声,让他喜悦的脸上写满自信。就这样,我一次次以目标激励,他一点一点的进步,到了四年级第一学期,他终于“脱困”,并形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通过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维性的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自主和谐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积极参与,有序操作,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小主人,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