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孤独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抑郁(孤独是怎么回事)
导语:心理学:孤独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常感孤独?
心理学上讲,孤独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
在孤独状态下的人们,容易感到空虚、无助、焦虑、寂寞、郁闷、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刻骨铭心的精神空洞感。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类也许能够忍受饥饿或压迫等身体上的各种苦痛,但却很难承受精神上的煎熬——那种全然的孤独。
很多人曾经以为的孤独是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后来才慢慢明白孤独是,自己居然能成为那个全世界。
孤独没有明确的答案,是多种情绪的化身,是一个人必须要面对的很多事。
一个人可在热闹非凡的社交场合深感孤独,但却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享受丰盈与自洽。
正在经历的孤独叫迷茫;而经历过的孤独,就可叫作成长。
轻微短暂的孤独是一种心理常态,但长期严重的孤独则会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审美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性本色。
正是因为这些本能的需求,所以才让人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
在关系互动中,当我们的渴望无法满足,抑或关系的发展与期待有所差距时,人就会感到孤独。
然而,生命不息,人的需求不止,人生世事无常,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被满足,所以落空就是一种常态,孤独自然就会常伴左右。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会常感孤独?
01.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与心交流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童年决定论”认为,人的幸福与否,直接由三岁前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模式决定。
倘若有幸遇到一个有爱且懂尊重的父母,是我们一生的幸运与财富。
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带来的是安全依恋,父母在身边时,孩子很是欢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想要进行的活动中去;
当父母需要暂时离开时,自己虽有不舍,但依然可以快速调整状态,再次安心地进行玩耍。
这是因为,生命早期,父母给予的关爱与陪伴,让其心理早已内化出了厚实的安全感、自信心和高自尊。
而父母给予的尊重,就是能够随性洒脱淡然地做自我的底气与资本。
所以,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分离,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反而会表现出全然的笃定与放松。
这样的人格特质,既可以在关系互动中全情投入,也可在一人独处时享受静谧与思考,不会轻易地感受到孤独。
从小被不断丰盈的内心,让其习惯了聆听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的心形成了有规律的互动,因而很难感受到冷落与孤单。
当内心匮乏,不懂时常关照,又没有自我的人,孤独自然常来亲近。
02.高速发展的经济,信息平台贩卖的焦虑,让人愈发浮躁与内卷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的过剩,信息的爆炸,自媒体的到来,焦虑成了唾手可得的桌上餐盘中菜和碗中饭。
财富名誉地位的过度追随,时代和节奏的不停内卷,忘记了生活的本质与初心,更忘记了片刻的思考和觉察,一切都认为那么地应该。
然而,自己的身体和感受却是人生旅途中最真诚的伙伴,内心的不悦与孤独就是最好的答案。
因为你忘记了和自己的心聊天,倾听它的状态和感受,问问它的想法,被你忽略的太久,所以即便身处闹市,与众人推杯换盏,内心依然孤凉无助。
笑着笑着便哭了,就是这种状态的写照。
所以,才会有一种孤独叫作,明知道结局是曲终人散,可当下不得不放声大笑,直至在这样的尽兴中流下眼泪。
人生很短,虽有3万多天,但去掉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也就1万来天,所以短暂。
人生很长,只因除了长度,还可选择宽度和深度,由于宽和深的无限,所以很长。
有宽度和深度的生命才是与孤独和谐共处的终极状态。
如果你认定苦是自己应得的,自然很难孤独;即便孤独,也是转瞬即逝,那么光必然会照耀到你身上。
即使沧海一粟也终会有归宿,扛到云开风散,暗涌窒息,再漂泊的物体也会沉于海底,各有各的领土。
愿我们都能接纳孤独,享受孤独,学会与自己独处,因为孤独是生命的本色,也是人类最简单最真诚最长久的伴侣,接纳与觉察才是通透。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