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自我效能感来源于什么(个体的自我状态)
导语:浅析个体自我报告的特质冲动性水平与抑制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高冲动的行为特质对个体的日常生活有着一系列的影响,抑制控制缺陷则普遍被视为特质冲动性的内在认知机制。
目前已有研究对特质冲动性与抑制控制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通过ERP或FMRI技术等初步探讨了特质冲动性个体抑制控制加工过程中大脑神经活动的差异。
但回顾先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考察了不同水平特质冲动性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虽然已有的研究普遍将抑制控制缺陷被视作特质冲动性内在的认知机制及行为上重要的特征表现。
但部分研究却未能发现或是仅在某一冲动特质维度上发现与个体抑制控制能力间稳定的关联。所以仍然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验证。
同时近年来个体内反应时变异性也被证实是反映认知表现及认知控制波动的有效指标,为进一步探讨并丰富对抑制控制能力与特质冲动性间关系的结果提供了可能。
因此,这一问题将继续在研究中加以探究。
(2)前人研究在对特质冲动性和抑制控制的定义和操作上,以及研究方法和设计上,不同的研究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往研究中关于冲动特质的定义和测量并不统一,对抑制控制的评估也有多种测量范式,且分别侧重于不同类型抑制控制能力的考察。
对于特质冲动性和抑制控制间关系的研究多数仍是通过考察自我报告的单一结构与行为或电生理测量之间的联系进行验证。
这符合这些研究的主要目标,但研究者未能充分考虑到特质冲动性及抑制控制这两个多维变量间测量层次上的复杂性。
近些年一些研究则开始将特质冲动的多维结构性纳入考察范畴,不同冲动模型中的各个因素对个体抑制控制表现及行为问题的解释力度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仍需继续验证及细化不同冲动特质维度与抑制控制成分之间的关系。
特质冲动个体抑制控制的中枢神经活动特征及负荷条件的作用
在研究一中我们通过测量干扰抑制和反应抑制的标准认知任务证实了特质冲动性会影响个体的抑制控制及表现。
从以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特质冲动性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及表现还可能受到任务的难度及性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任务中不同的负荷水平及类型是否会更大程度的影响先前存在抑制控制缺陷的冲动个体的表现,迄今为止,这一预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证支持。
很多证据表明,增加的负荷水平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控制表现并导致在各种认知任务中出现更多的错误或分心,而情绪性负荷如何影响个体的抑制控制目前还不清楚。
因此,我们的研究三采用ERP实验的方法考察了不同负荷条件(包括负荷水平及负荷类型)下高低两组特质冲动性个体抑制控制加工中的时程特点。
结果支持了部分的假设,同时也为以往的研究中抑制控制加工进程会受外部任务要求的复杂程度及负荷条件影响的观点提供了大脑活动上相应的证据。
对于这一部分的讨论将分别从高低特质冲动性个体抑制控制的大脑活动特征及负荷条件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研究三发现发现而相较于低特质冲动个体,高特质冲动个体在干扰抑制任务及反应抑制任务中诱发的P3差异波均更小。
表明高特质冲动性水平使个体进行干扰抑制及结果评估的能力下降。
具体来说,在干扰抑制任务中,相较于低特质冲动个体,高特质冲动个体的正确率较低,但其差异不显著。
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对参与研究态度积极的大学生,这其中高特质冲动的个体可能对他们的准确判断及反应中潜在的问题已经有所意识。
因此,当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也可能反映了在冲动性个体的一种任务解决策略。
Kam等人在先前研究中也同样强调过在实验室环境中被试通过调动额外资源来弥补与特质冲动相关的认知问题的这一可能性。
此外,研究三为了保证ERP数据采集及分析的准确性,在实验设计上对研究一的刺激物,试次间隔等均有所调整,这也可能是致使结果不一致的一个原因。
ERP结果表明,在两种负荷水平的Flanker任务中,高特质冲动个体诱发的P3差异波均显著小于低特质冲动个体。
表明了低特质冲动个体在干扰抑制及结果评估阶段的认知资源相较更高的调用效率及更为充足的资源分配,支持了更好的干扰抑制表现。
此外,非情绪性负荷类型下,高特质冲动个体诱发的P3差异波显著小于低特质冲动个体。
也就是说,在非情绪负荷类型下,高特质冲动个体相较于低特质冲动个体在晚期反应抑制及结果评估阶段投入的认知资源较少。
其次,研究发现相较于低负荷水平,高负荷水平下个体诱发的N2差异波更小。相较于情绪性负荷类型,非情绪负荷表现出更负的N2差异波及更小的P3潜伏期。
这些结果表明高负荷水平使个体冲突监测及解决能力下降;而情绪性负荷使个体的反应抑制加工耗时增加,也使高特质冲动个体的唤起水平显著提升。
具体来说,实验一通过双任务范式对不同认知负荷水平下两冲动水平组个体在Flanker任务中干扰抑制表现的差异进行了考察。
研究还发现随着负荷水平增高,个体表现出更大的干扰抑制成本及较差的干扰抑制效率,即体现在增加的反应时间及降低的正确率上。
该研究的ERP结果表明,相较于高负荷水平下,两冲动水平组在低负荷水平下均诱发出了更大N2差异波。
这些结果首先支持了先前的研究,表明了不考虑个体的冲动性水平,负荷水平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反应冲突监测相关的过程。
更大的负荷水平下,个体在反应冲突监测相关的过程中投入的认知资源减少,或是对认知资源的调控效率降低。
这些结果并不能支持之前所提出的负荷水平对特质冲动个体干扰抑制有调节作用的假设,虽然高负荷水平下的N2差异波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但特质冲动水平的主效应仅表现在了以P3成分为指标的晚期干扰抑制及结果评估阶段,这也支持了正常人群中的高特质冲动与反应抑制中的相对早期过程无关的观点。
因此之后的研究应尝试考虑其他与任务相关的因素,以及不同的方法来继续考察特质冲动的多维本质。
相较于低特质冲动个体,高特质冲动个体表现出更大的反应抑制成本及较差的反应抑制表现。
实验二则通过颜色及情绪面孔GoNoGo任务对不同负荷类型下两冲动水平组个体反应抑制表现上的差异进行了考察。
行为结果表明情绪性负荷的出现显著影响了个体在反应抑制加工的速度及持续注意表现。
实验中的ERP结果仅基于负荷理论无法得到全面地解释,尤其对情绪性负荷类型下结果的解释或需考虑结合唤醒理论。
该理论认为冲动性与对新异刺激的敏感性有关。
觉醒则被认为是一种冲动相关的机制,密切关联于特质冲动相关的情感表达及表现,包括对奖励和激励驱动行为的敏感性和不计后果行为。
而高特质冲动个体比低特质冲动个体的皮层唤起更低,因此需要寻求外部刺激以保持最佳的唤醒水平。
ERP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情绪负荷,两冲动水平组在情绪性负荷类型下均诱发了更大的N2差异波,表明了情绪性负荷的出现显著影响个体的反应冲突监测相关的过程。
即当存在目标刺激中情绪性负荷时,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均会提高认知冲突的处理效率,并导致反应冲突检测过程的N2神经反应的增加。
此外,非情绪性负荷类型下,高特质冲动个体诱发的P3差异波显著小于低特质冲动个体;而在情绪性负荷类型下,两冲动水平组的P3差异波间差异不显著。
也就是说,在非情绪负荷类型下,高特质冲动个体相较于低特质冲动个体在晚期反应抑制及结果评估阶段投入的认知资源较少。
或是对认知资源调控的效率降低,并导致相应的P3神经反应的减少;而在情绪性负荷类型下高特质冲动性个体在反应抑制及相应结果评估上与低特质冲动个体表现持平。
这可能是因为在简单的任务(如本实验中非情绪负荷类型下的GoNoGo任务中,需要被试在相对较长时间的活动中检测不常见的目标。
其唤醒水平往往在表现过程中下降,高特质冲动个体的起始唤醒水平较低,也因此更易产生由唤醒不足导致抑制控制能力的下降。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