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明代的内阁(明朝内阁的含义)

导语:明代内阁形式为何没能传下来?从明嘉靖内阁首辅变动看内阁局限性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嘉靖皇帝是明代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之一,政局比较平稳。但是嘉靖皇帝的继位比较特殊,因为他是由明朝皇族外藩的身份继承皇位。

嘉靖皇帝统治时期正处于明朝中叶,这一时期的国家内部环境比较稳定。

但是由于嘉靖皇帝在位时间长,其身份和性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稳定。内阁首辅的人选也进行了多次更换,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一、嘉靖年间内阁首辅的选拔与任命

明朝的内阁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朱元璋将宰相制度摒弃后,他发现在处理繁重的朝政上,单独一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以此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政务工作。

明成祖时期,为了能够有更好的智囊团队,明成祖开始选拔一些有才能的人进入文渊阁,参与到了政务的处理中,这也就形成了明朝内阁的雏形。

明宣宗时期,内阁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了票拟的权力,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皇帝辅佐班子和工作机制,但是其职权是受到皇权的限制的。

明英宗时期,由于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因此由“三杨”辅佐,内阁官员逐渐有了宰相的职权,发展成了一个权力机构。

由于内阁成员的人数和分工不同,需要一个主持大局的人,由此出现了内阁首辅。

内阁首辅并不是明朝的正式官职,但是作为首辅,其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就更高,权力也就更大。

史料中内阁首辅第一次出现是在明英宗夺门之变后,重登皇帝宝座的他任命李贤为首辅。

《明史》记载:“终天顺之世,贤(即李贤)为首辅”。但是首辅真正出现应该要比史料记载的时间更早一些。

对于内阁成员的选拔,李贤提出“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也是内阁成员选拔的基本规则。

在此之前,内阁成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特简和廷推两种途径,也就是由皇帝直接下旨任命或者是由吏部等相关部门向皇帝提供候选人若干名,最后由皇帝决定人选。

由于当时内阁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有限,因此对于内阁成员的选拔并不是非常严格。

明世宗嘉靖年间,对于官员的任命更加严格,“凡迁除皆出特旨”,官员要进入内阁,也必须由嘉靖皇帝一人拍板决定。

由于嘉靖皇帝上位以及在朝中并无根系,因此登基之后对于君臣之间的信任感很难建立。

这也就使得嘉靖皇帝在内阁首辅的人选上频繁更换,这样有利于皇权的巩固,也有利于皇帝对臣子的驾驭。

二、嘉靖年间大礼议事件对内阁首辅更迭的影响

大礼议事件,是明朝嘉靖年间最著名的事件之一,也是明朝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该事件的本身是对于礼制的争议,但本质上是明朝嘉靖年间皇权和阁权之间的一次激烈交锋。

此次事件主要是由明世宗嘉靖皇帝的身份引起的,由于嘉靖皇帝是外藩继位,对于古代来说,礼制上必须确定新皇帝是“继统”还是“继嗣”。

这不仅关系着新皇帝的继位是否名正言顺,还意味着新皇帝继位是否符合儒家礼法。

事件引起了朝廷大臣两派的对立,一派是“护礼派”,另一派是“议礼派”,护礼派的代表人物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也是将嘉靖皇帝扶上帝位的中坚力量。

护礼派主张嘉靖皇帝应该“继嗣”,也就是嘉靖皇帝要尊先皇明孝宗为皇考,也就是名义上要认明孝宗为父亲,这样子继父位,顺理成章,符合礼法。

然后尊嘉靖皇帝的生父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生母皇叔母兴国太妃。并且杨廷和等人认为,如果不同意这样的礼法,就是朝廷的奸邪之徒,应该处死。

而嘉靖皇帝的想法正好和杨廷和想法相对立,嘉靖皇帝实际上是议礼派的代表人物。嘉靖皇帝认为自己既然已经是皇帝,那么给自己的生父也要尊皇帝的名号。

于是他认为要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尊为皇考,庙号明睿宗,尊孝宗为皇伯考。这样一来,嘉靖皇帝既没有改变自己的父系,也能让自己顺理成章继承大统。

也就说杨廷和主张由嘉靖皇帝认明孝宗为父亲,才有资格继承皇位,而嘉靖皇帝认为自己已经登基,不会改认父亲,从他起明朝皇脉要改改了。

两派的斗争,代表着各自背后的势力,显然,刚继位不久的嘉靖皇帝在这场争议中处于下风,因为他在朝中没有根系。

而作为拥立有功、朝廷重臣的杨廷和,背后是一大帮朝廷大员。

虽然两派对立,但是嘉靖皇帝没有将杨廷和作为主要的打击对象,因为他是内阁首辅。

杨廷和无力说服嘉靖皇帝改变想法,因此采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多次请求告老还乡。

但是嘉靖皇帝并不同意,原因是嘉靖皇帝对于朝中势力还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掌控。

到了嘉靖三年,攻防转换,杨廷和辞职申请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批准。“帝听之去,责以因辞归咎,非大臣道”。

杨廷和之后的内阁的首辅同样与嘉靖意见相悖,因此被迫辞职。嘉靖七年颁布《明伦大典》,“称孝宗为皇伯考”,大礼议事件以嘉靖皇帝议礼派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事件让嘉靖皇帝感受到了内阁首辅对皇权严重的挑战,而从大礼议事件中的表现判断,嘉靖是一个说一不二、性格执拗且有政治智慧的皇帝,对于杨廷和式的内阁首辅,嘉靖皇帝不允许在他的朝廷中再次出现。

因此,大礼议事件影响了整个嘉靖朝内阁首辅的频繁更迭,也为嘉靖皇帝内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三、嘉靖崇尚道教对内阁首辅的影响

从小就收到道教思想影响的嘉靖帝在为人处世以及统治思想上都有着及其浓厚的道家风格。

当道家文化在嘉靖一朝盛行的时候,对于内阁首辅的人选问题,嘉靖皇帝也会考虑有关道教方面的因素。

比如在夏言和严嵩在争内阁首辅的过程中,二人对待道教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日后的试图发展。

夏言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内阁,是因为他能够善于把握嘉靖皇帝的心理,对嘉靖皇帝的决策及其拥护。并且在撰写道教青词方面,夏言也是文采飞扬,深得嘉靖皇帝的喜爱。

对于这样顺从的大臣,嘉靖皇帝怎能不重用之,他被嘉靖任命为内阁首辅。

嘉靖二十一年,皇帝对于道教更加痴迷,以至于要求进宫的臣子们都必须“赐香叶束发巾,用皮帛为履”。

这种道教服饰赐予大臣的行为,夏言和嘉靖在看法上出现了分歧,他表示“非人臣法服,不受”,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嘉靖皇帝内心的不悦。

而和夏言相反,严嵩为了能够顺应圣心,以轻纱遮住香叶束发巾来表达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嘉靖皇帝内心对严嵩十分看好。

严嵩所写的青词逐渐超过了夏言,因此迅速取代夏言,成为内阁首辅。

可以看出,内阁首辅的更换和嘉靖皇帝多变的性格以及猜忌的心理有重大关系。

此外,首辅职位的争夺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内阁首辅的权力逐渐增强,政治地位也逐渐提升,对于皇权构成了重要的威胁,因此对于内阁首辅的更换会比较频繁,以免其做大。

而内阁成员对于内阁首辅之位也是觊觎已久,为了能够做到内阁首辅,阁臣之间也会有激烈的斗争。

嘉靖朝时杨一清和张璁、夏言和张璁、严嵩与夏言、徐阶与严嵩等,他们之间的斗争,实际上都是嘉靖皇帝屡次调整内阁首辅所引起的。

嘉靖皇帝对于臣子之间的相互制衡之术颇为精通,这也是嘉靖皇帝巩固和加强皇权的一种方式。

大臣之间的斗争对皇帝是有好处的,皇帝可以利用这种微妙的关系来在朝中扶持自己的势力,也能够有充足的力量制衡内阁,这也正是嘉靖皇帝频繁更迭内阁首辅的意图所在。

因此我们也从嘉靖朝的政治现象看出,当皇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内阁首辅即使频繁更换,也不会对政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皇权有充足的保障能够掌控全局。

结语

嘉靖皇帝是明朝中期性格极其鲜明的一位帝王,他在位的时间长,对朝政控制手腕更加强硬。

对于内阁首辅这么重要的位置,更迭换人的事情也总是雷厉风行,毫不犹豫,也正是这样的情况,让嘉靖皇帝成为明朝时期最后一个能够将皇权高度集中、独断专行的皇帝。

缺乏信任感、执拗的性格、特殊的身份,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会出现嘉靖朝内阁首辅频繁更迭的这一特殊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明史》

《明代内阁制度史》

《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

《明史纪事本末》

本文内容由小娴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