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作文题目考到《乡土》怎么写好(乡土范文)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作文题目考到《乡土中国》怎么写?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作文题目考到《乡土中国》怎么写好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作文题目考到《乡土中国》怎么写好(乡土中国范文)

作为新教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乡土中国》究竟应该怎么教,让不少老师伤透脑筋。然而不太会教的《乡土中国》,已然出现在考试的作文题目里。这样的作文该怎么写?如何审题立意才算精准?又该如何打通“事实→观点→感悟→思考”的路径?笔者通过江门市期中作文为例,从《乡土中国》作文入手,探索“有人说”类作文的精准审题方式,尝试打通作文“事实→观点→感悟→思考”的思维路径和写作方法。

事实·观点·感悟·思考——从“2023江门调研”谈如何实现“有人说”类作文精准审题

在“有人说”类作文写作中,经常有学生会这样问我:“老师,如果几个有人说的观点互相矛盾怎么办?”“我是两个有人说的观点结合着谈,还是选取一个谈?”“有人说后面的内容和前面的文字是什么关系?”“我该如何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呢?”……关于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有人说类作文,是一种事实与观点混合的作文,有人说前面的是事实,厘定写作框架,后面的是观点,需要信息筛整,综合提炼出事实框架之下的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共情和同理,即作文题目一般要求的‘感悟与思考’,写出情理共生的文章,在题目的事实和观点里,在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间来一个彻底打通。”那么究竟该如何打通呢?如此解说过于枯燥,我们以刚刚出炉的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江门调研具体谈。先看作文题目:《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感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构思这个题目时,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作文写成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抑或是完全抛开《乡土中国》,大谈现代农村应该如何“变化”。这都是低分作文的典型构思。好一点的学生,会看到材料中的两个“有人说”,然后就急不可待地进入站队思维:支持谁,反对谁,赞成谁,批驳谁……然而“有同学慨叹”和“也有同学认为”,那是别人的观点和意见,而材料的写作任务是:“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的是你要根据前面两个同学的观点,提炼出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不是复述两位同学的观点,毫无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那么该怎么体现自己的认识呢?我们不妨对题目做一个简单地层次分析。首先我们看材料的前两句话:《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材料的前两句话都是简单的陈述句。陈述句陈述的是事实,这个事实为我们定量,确定了写作的范围,也为写作定性,奠定了写作的基调。从定量的角度看,他厘定了作文讨论的范围应该集中在《乡土中国》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这三个章节之中。从定性的角度看,材料将《乡土中国》这本书定性为一本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著作,其中关键词是“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也就是说,《乡土中国》这本书,不是讲乡村风景,也不是讲乡村建设的,而是讲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也就是说,讲的是什么?是“虚化”的乡村,而不是实体的乡村,是抽象意味上的乡村,而不是现实意味上的乡村。在哪里讲?在“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这三个章节里讲。这是我们对材料事实层的分析。

接下来进入观点层。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前面是事实,接下来的“有同学慨叹”和“也有同学认为”是观点。事实是对客观的陈述,观点是主观的言论。事实我们需要无条件的认同,而观点我们可以感悟、思考。而在感悟、思考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白两个人的观点在说些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听话听音”,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观点信息的筛整能力。

我们首先看两个观点的共性。综合第一个材料中的“早已不复存在”“越来越淡”和第二个材料中的“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我们就可以得知,两个材料探讨的共性主题是乡村的“变与不变”。然后我们看两个观点的特性。看特性,需要思考的是“变的是什么?”我们先看第一个观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变的是什么?是“许多风土人情”和“乡愁”。这是什么?用事实层的话来说,是“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是“遗憾”。我们再看第二个观点“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变的是什么?材料用了一个否定的方式表达“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现代化浪潮主要改变的是什么?时代主要变的是什么?是社会结构。我们回看事实层,是不是与事实层吻合?也就是说,两个观点虽然都在说“变与不变”,但是讨论的对象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也并不矛盾。变的不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其却已然改变,所以非常遗憾;变的应该是落后的“社会结构”,然而它却改变不够,所以要加大力度,否则会被时代淘汰。

做完了观点层的分析,我们再回到事实层为我们设定的框架中去,即在“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这三个章节的框架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与不变。(注意,三个章节内容并不一定需要在一篇作文中全部体现)在“礼治社会”中,我们怀念那个乡贤领导,尊老爱幼,无讼又无事的传统乡村社会,但是我们认为只靠礼治并不能达到公平、公正,现代乡村治理还得靠法制,才能改变落后的乡村结构;在“落叶归根”中,我们怀念生于斯、长于斯、守与斯、死于斯的浓浓乡土情,但是我们认为如果子女在城市工作,那么老年人最好也在城市养老,因为这样才能使年轻人在城里安心工作,让社会效能最大化;在“熟人社会”中,我们怀念鸡犬相闻、邻里相交、温情脉脉的传统人情社会,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只靠熟人办事,那么腐败现象和裙带关系就无法彻底根除。社会进步,则必须从依赖“熟人社会”进步到崇尚“契约精神”。看看,“怀念”指向“感悟”,“认为”指向“思考”,一则向情,一则向理。共情与同理共生,感悟与思考同行。

最后,我们给出一个可操作的写作提纲示范。(从礼治社会角度切入)第一段:起,引述材料,从《乡土中国》中“礼治社会”一章切入,引出问题:现代社会,要礼治还是要法制?第二段:承,从继承传统文化不变的方面谈对以礼治社会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化的怀念,可以用具体的场景描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阅读阅历,列举乡贤领导,尊老爱幼,无讼又无事的和谐场面,激发读者的共情体验。第三段:转,从引发社会结构转变的方面谈现代乡村不仅仅要礼治更需要法治,指出在现代化浪潮席卷的今天,用延续惯例,以道德为规范的礼制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需要,乡村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在礼治之外更强调法制,引发读者的同理思考。第四段:合,收束全文,回扣现代乡村“要礼治更要法制”的论点。 至此,事实、观点、感悟、思考彻底打通。

范文

礼法互融,乡村终振

乔国华

《乡土中国》,我国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大作,此书一经问世,好评不断,被誉为读懂中国传统乡村的第一力作,然而时过境迁,面对这正在剧烈变化的当代中国乡村,书中所讲的,如“礼治社会”是否还有当下意义?传统礼制理想与当代法治精神又该如何融合?当代中国乡村,到底要礼治,还是要法治?关于这些问题,我的观点是:当代中国乡村发展,需要礼治,更需要法治。首先,“礼治社会”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什么是“礼”?孔子曰:“礼者,敬人也。”,意在说明“礼”就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尊敬。我们为什么要尊“礼”?因为我国的文化传统总是以他人为先,凡事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中,我们就产生了一个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温情脉脉的礼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我们感到温馨,感到安全,感到愉快,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然而这样的礼治社会,在当下的城市中,却越来越消逝殆尽。只有在乡村,我们还能找到些许踪影。我记得过年随父母回老家,邻里乡亲见面都打招呼,唠家常,碰见熟悉的人,还主动邀请我进屋吃饭。除夕,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第二天互相之间串门,拜年,逛庙会,充满了浓浓的温馨和亲情。年过得也非常有氛围,非常有年味,这些氛围和年味,都是我在城里感受不到的,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吧!这种弥漫在乡间熟人社会中的“礼”,非常温馨,却逐渐消逝,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虽说礼治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浓浓乡情,但是,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如果乡村想要跟上时代的大潮,我认为:礼治之外,更需法治。法礼之争,是一个中国历史的老问题。礼是道德规范,是用生活惯例指导人们的行为,而法是法律规范,是用法律条款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是鼓励,法是惩罚,在熟人社会中,礼尚且可以发挥自己的功效,而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乡村正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面对大量来乡村投资、到乡村建设、去乡村旅游的“外地人”“外乡人”“陌生人”,仅仅靠墨守成规、约定俗成的“礼”去治理,定然会出现很多“礼”涉及不到的问题,产生大量“礼”边界之外的纠纷,甚至还会因为“礼”滋生很多社会潜规则,最终导致乡村裙带关系滋生,腐败现象频出,使乡村治理变得不透明、不可说,伤了立志于乡村建设的“外来人”之心,最终影响的是乡村自己的发展和前途。有礼而无法,社会就没有统一的规则,人们的行动就没有基本的规范,利益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有法而无礼,整个社会就只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现实且冰冷,没有一点点的人情味,因此,中国乡村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发扬礼的精神,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贯彻法的原则,让礼法互融,讲规则与讲人情兼顾,最终达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的大同致合境界,这才是我国乡村的发展之路。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作文题目考到《乡土中国》怎么写?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