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太戊怎么读(太戊活了多少岁)

导语:第28篇 太戊

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君主,在位七十五年。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莽于太戊陵(今河南省内黄县毫城乡刘次范村东侧)。

人物生平:太戊在其兄雍己死后,继承君位。太戊即位后,启用伊尹之子伊陟担任国相。

太戊后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巫咸治理皇家政事很有成绩,于是写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总结巫咸辅佐政事的经验,太戊是记述太戊时期的历史,二书现今均已失传。太戊曾在祖庙称赞伊陟,不把他当臣子看待。伊赞谦让,于是写作《原命》,希望太戊能发扬夏、商汤的王。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下,本来开始衰弱的商朝再度得以兴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商朝,因此尊称太戊为中宗。

太戊在位七十五年去世,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太戊死后葬于太戊,其子中丁继位。

政治——官制:太戊时期,商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管占卜的“卜”、掌管祈祷鬼神的“祝”,掌管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01内服官:内服官中分为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太戊时期,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生活在商朝之际的周公曾经在《酒诰》中这样概述其情况:“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内服是太戊时期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辖地区,这些邦伯分为,侯、甸、男、卫几种,其中许多很可能是方国部落首领而臣属于商者。卜辞载的侯有近五十个,最著名的有仓侯、舞侯、犬侯、侯告、侯专、朽侯等。甸,卜辞称为“田”,多“田(甸)”即指许多甸职官员。男,在卜辞中称为“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卢任等。卫,作为一种武职,在卜辞中多称为“多射卫”、“多马卫”、“多犬卫”等,亦有单称为“卫”者。

02外服官:卜辞和金文所见商朝的内服官有五六十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旧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待之臣。其中还有负责出纳王命的史官。二是“惟亚、惟服”。主要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三是“宗工”。指负责王室祭祀和某些具体事务的官员。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诸侯与普通民众的官员。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是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经济——农业:太戊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太戊时期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规模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玉贝和铜贝等作为货币,商王盘庚时期,商代使用的农具,考古学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手工业:太戊时期,商代铸造作坊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专用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之罕见。

历史评价:周公旦:“昔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司马迁:“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