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或者说内驱力的校本实践的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
导语:“双轮驱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浅谈构建小学数学“灵动”课堂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课堂教学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依然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的教师则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淡化了教学的重难点,导致有效教学时间大量流失。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突破新课改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让学生自己走”,变浮光掠影式的“表演”为扎实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学会学习、自主发展。
基于问题驱动,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基于问题驱动,即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科学的问题系统驱动学生的学习探究,有步骤、有层次、有目标地构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状问题结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快乐高效地学习。可按照以下流程来实施。
提炼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提出,要在用心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再结合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等思考核心问题的提法。可以基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提炼提出核心问题。
形成“问题结构”。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问题结构搭建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其次,根据核心内容提炼核心问题和设计辅助问题;再次,梳理问题序列;最后,形成问题结构。呈现方式可以是流线型、树状型、发散型,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问题串”,若干个“基本问题”辅助“核心问题”的解决,用“核心问题”统领整节课的教学,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或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
构建知识体系。问题结构给学生的回顾整理提供了线索,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浅显的、碎片化的知识形成完整的、集中的、有深度的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形成教学模式。经过以上过程,最终形成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即“563灵动数学课堂”模式。课前要做好5项准备:研读课标(明确学习目标)、研读教材(明确学习重点)、研读问题(指明学生思维点)、学情分析(明确学习难点)、理顺思路(明确一节课流程)。课中要把握6个环节:建立关系,初视思维;,打开思维;尝试探究,碰撞思维;展示分享,提升思维;共同概括,总结思维;问题延伸,升华思维。课后要达成3种效果:知识再创造,方法再创造,智慧再创造。
基于习惯驱动,促进学生快乐高效学习
对学生来说,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将习惯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形成各年级段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系列要求,使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主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爱学习、善学习。
低年级,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习惯,比如会听、会说、会写、保持整洁等;中年级,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高年级,侧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不仅会听、会看、会想、会提、会说、会做,而且听要入耳、看要入心、想要入脑、提要切题、说要切点、做要切实。
总之,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双轮驱动”,重塑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新生态,努力探索出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样态、全面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新途径。(作者:潍坊博海学校 孙梅桂 程秀梅)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