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大学生是什么意思(农村留守学生现状调查)
导语:数据挖掘:留守一代进入大学后
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然而,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工从乡村到城市举家迁移的梦想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在家庭生计和子女成长的两难选择中,不少外出务工农民选择把子女留在农村生活,农村留守儿童由此开始大量涌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已经陆续长大成年,他们有的继续外出务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的选择了创业造福家乡和社会,还有一部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成功考取了大学,甚至是国内的211、985“重点大学”,成功实现了农村寒门子弟的逆袭。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长大成年的“寒门精英”,曾经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以下简称农村留守大学生)无疑具有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多的优秀品质。农村留守大学生的发展不仅关乎现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践路径的成败,而且还关乎农村留守儿童国家政策的走向。
农村留守大学生在大学的发展状态究竟如何?曾经的农村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影响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为此,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农村留守大学生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在对全国4所211工程大学(重点大学)和4所普通高校共8所院校的4596名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从中筛选出1147名曾经有农村留守经历(指在16周岁以下曾经有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农村生活状态——笔者注)的本科生,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回溯性调查和研究。
学业成绩与其他群体无差异
为了解农村留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学业水平,研究团队从学习成绩、能力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三个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来进行考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既有惊喜,也有不足。
考虑到学习成绩在不同班级和学科的可比性,研究团队先通过大学生在班级内的相对成绩排名来了解其学习成绩现状。研究团队发现,农村留守大学生样本的班级成绩排名为前30%的占总样本数52.6%,成绩排名在班级后30%样本比例不到两成。按照5分制计分对班级成绩排名进行转换后,农村留守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均值得分为3.52,整体处在中等偏上水平,而非农村留守大学生样本的成绩得分3.53,两大群体的学习成绩在统计学上无显著的差异。
在学校教育环境一致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的努力程度和课程学习能力差异。研究团队认为,农村留守大学生能够顺利考取大学,说明其此前的学习努力程度和课程学习能力并不差,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课程学习成绩并消除与其他大学生群体的差异。
能力发展偏低但善于合作
研究团队经过数据对比统计分析后发现,农村留守大学生的学业在能力发展方面的得分相对偏低。
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平均得分为3.55,整体上处在中等偏上水平;非留守大学生综合能力平均得分为3.66,农村户籍中的非留守大学生综合能力平均得分为3.63。农村留守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分同比不仅显著低于其他的非留守大学生群体,而且也显著低于农村户籍的非留守大学生。
研究团队对1147名农村留守大学生的分项能力进一步考察后发现,该群体的有效合作能力的得分均值最高,达到了3.82,组织领导能力的得分最低,均值为3.36,其他能力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研究团队认为,农村留守大学生在组织领导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都需要加强培养。
自我概念发展水平偏弱
自我概念作为一种认知体系,是个体对自己所感知和认识到的“主观自我”的反映。通常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自我概念建立在客观自我的基础上,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对自己的行为起着自我引导、解释和归因等作用。当个体经历的挫折相对较多时,自我概念发展会相对较弱。
研究团队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平均得分为3.82,显著低于非留守大学生的3.92的平均水平,同比也显著低于农村户籍非留守大学生3.93的平均水平。
具体分析后发现,农村留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自评得分最高,均值为4.10,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得分均值为3.9,正视自我的得分为3.83,对学习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得分最低,均值为3.46。农村留守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突出表现在心理健康和现状满意度的评价上。
留守男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偏低
按照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划分后,本次调查中重点大学的农村留守大学生共有339名,占1593名重点大学生样本的21.3%;非重点大学的农村留守大学生为808名,占非重点大学生样本的26.9%。在研究团队的调查中,农村留守大学生在重点大学的分布率低于非重点大学。
研究团队还发现,农村留守大学生的性别分布差异比较大。在339名重点大学的农村留守大学生中,男生有198名,女生有141名,占比分别为58.4%和41.6%;在808名普通大学的农村留守大学生中,男生196名,女生612名,占比分别为24.3%和75.7%,男生的比例显著低于女生。
从研究团队的调查来看,农村留守男生进入普通大学本科的入学机会明显不如女生,成才率相对于女生而言整体偏低。
角色认同有困难
当被问及“你现在是否能够坦然认同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留守儿童身份”时,在1147名农村留守大学生中,有934人选择能坦然认同自己曾经的留守儿童身份,而选择不能认同的有213人。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大学生还难以接受自己的留守儿童身份。
农村留守是父母在家庭生存与儿童发展的两难选择中对孩子作出的无奈选择。面对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农村留守生活安排,成年之后的农村留守大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这种无奈呢?在1147名农村留守大学生中,选择一直理解父母的有815人,有7人明确表示恨父母,而表示“现在能理解,但还是耿耿于怀”和“事先不理解但现在慢慢释怀”的分别有148人和177人。
研究团队综合留守大学生对曾经的留守儿童身份的认同度以及对父母作出留守安排的态度后认为,样本中有近三成的农村留守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接受当年父母安排自己留守农村。这反映了农村留守大学生在理性上能理解但感性上不能完全接受农村留守经历的矛盾状态。他们还存在着角色认同的困难,农村留守经历带给留守儿童的创伤和阴影并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功获取了大学受教育机会而自动消失或被抚平。
早期留守经历给学业和生活带来正负两种影响
农村留守经历作为一种成长不利环境,社会更多地倾向于描述它的不利影响。然而,研究团队却发现,农村留守经历给农村留守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同时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
研究团队调查的1147名农村留守大学生认为,农村留守经历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正面影响,按照认同样本比例由高到低顺序依次包括:生活独立坚强、成熟懂事、懂珍惜感恩、勤俭节约、学习动机更明确、容易满足豁达、有爱心同理心强等方面。其中,选择生活独立坚强、成熟懂事、懂珍惜感恩的样本都超过了50%,并且位居留守经历积极影响的前三位。
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留守经历给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和心理状况方面。其中,有32.3%的同学表示,农村留守经历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缺乏安全感,非常敏感;20.5%的同学认为,该经历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悲观、容易自卑;18.2%的同学回答该经历使自己谨小慎微、胆小怕事;17.9%的同学强调该经历使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自我期望值偏低;16.5%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经常处于孤独和焦虑状态;还有9.2%、7.4%、6.7%的同学确认自己在个性上具有容易委曲求全、思维偏执、任性叛逆等特征。在上述负面影响中,悲观易自卑、思维偏执、委曲求全、任性叛逆都是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人格因素,而孤独、焦虑、缺乏安全感、敏感则是心理健康出现障碍的常见表现。
研究团队的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依然受到了早期农村留守经历的持续负面影响:他们的孤独感、胆怯心理和对亲情的缺失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大学生群体。
农村留守大学生亟需关爱和帮助
研究团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拆分型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在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缺少父母完整而及时的关爱和支持。在这样相对不利的发展处境中,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大学已经非常不容易。作为农村寒门子弟,农村留守大学生一路走来显然要比其他大学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因此,他们无愧于“寒门精英”这个称谓。
然而,获取大学受教育机会只是改变自身命运的第一步,在赢得学业上暂时的成功之后,早期的农村留守经历对他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因为儿童变成了成年人就完全自动消失,曾经的农村留守经历依然在悄然地影响着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和发展。
尽管农村留守经历的逆境让农村留守大学生变得坚强独立,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并不逊色于其他同学,但他们面临的现实发展问题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支持的不足造成了他们在学业上的片面发展,导致其综合能力相对低下、自我概念发展偏弱;童年期的亲情缺失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仍存在一些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个性发展上形成人格缺陷,加大了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农村留守大学生虽然属于有农村留守经历的青少年中的精英,但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却是发展处境相对不利、规模最大的特殊群体。研究团队认为,大学生的光环很容易掩盖农村留守大学生在发展中现存的问题,成年人的身份也让他们失去了只有农村留守儿童才能拥有的政策关怀和社会关注。如果农村留守大学生在大学的发展问题得不到积极关注和有效解决,留守经历所导致的各种负面问题势必会在他们的成年期继续恶化,留守经历创伤将会失去最佳的治愈环境和机会,他们的学业和人生将由此受到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研究团队认为,从“弱有所扶”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来看,农村留守大学生属于出身寒门、发展有难的弱势群体,理应予以充分的关爱和帮助;从精英学生对社会未来所作贡献的潜在价值和社会救助的效率来看,他们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也更值得被社会关爱。
当然,农村留守大学生虽然特殊,但绝不是问题大学生。他们现存的问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而且作为成年人,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对健全的心智和独立自主能力。在相对优越的大学环境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大学师生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自己与留守经历的和解,进而逐步消弭其负面影响。
幸运的是,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相对应的举措去帮助这些曾经的留守儿童。研究团队建议,有关部门和更多的高校应该向这些高校学习:在对待农村留守大学生时既不能放任自流,对他们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也不能乱贴标签,视他们为问题学生而一概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在自然学习和生活状态下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帮助,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够自主发展和茁壮成长。(贾勇宏 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