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隶入楷(隶书用笔以什么为主)
导语:以笔法原则解释隶不从楷
楷书笔法为什么不能写隶书?我们无论是专业书家还是书法爱好者,一般都认为,是因为隶书在先,楷书在后,不能用儿子的笔法书写老子。这个观点比较普遍,听起来也蛮有道理,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个理。
我们要从用笔及其结体的本质属性这个原则高度理解,才能更加清晰隶楷笔法之差别。
就笔法而言,篆隶真草各有自成体系的用笔一般原则及其具体笔法规则,而笔法规则是一种约定俗成,一种书写文字书体的技巧规则。
比如,我们说隶书,通常是指汉隶。当时还没有魏晋笔法,没有魏碑,没有唐楷。这期间的隶书笔法,可以说是非常纯正的、由篆书延续来的笔法。
图一
那什么是用笔原则呢?它是一种普遍规律,比如隶书有隶书的一般用笔原则,楷书有楷书的一般用笔原则,而不同书体之间其实也存在一种相互通行的普遍的用笔原则。
比如隶书的用笔原则是:化圆为方,增强了横画的变化,以主笔波画的蚕头燕尾,增强起伏跌宕之动感,结体取方扁之势。
图二
其实隶书的具体笔法技巧非常多变,可以说一碑一法,这是有别篆书笔法的,我们可以从多风格汉碑中,看到笔法的丰富性和多变性已远远胜过篆书,比如礼器碑:
笔法以
书写性越来越明显,笔法的丰富性和笔势的连贯性以及结体的奇趣多变,使得汉隶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境界,实质上这个隶书笔法已开启了由隶书转向楷书笔法的过渡时期。
魏晋之后,魏碑系统(包括同一时期少有的南碑)是书法史上碑学里程碑式的重要体系,它与“二王”为代表的帖学,相互融合,相映成辉,为迎来隋唐崭新主流书体——楷书奠定了基础。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三是《嵩高灵庙碑》,图四是南碑《爨宝子碑》,这在当时而言,在隶楷之间的结体,充分证明隶书笔法已逐步简化。将魏晋以来的行草书体笔法与隶书和魏碑笔法相融成一法,而且充分发挥了毛笔的提按、使转、方折的功能,结体以直线段为主,点画简洁干脆,平直、方正。
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没有完全脱离隶书笔意,但显然已开启楷书笔法,处于隶楷之间。图五的欧阳询隶法书写更加凸显了楷书特征。
由此可见,楷书笔法的形成是经历了隶书笔法的蜕变和改良之后形成的。
到了唐以来,楷书四大家的出现,成为楷书之楷模,楷书笔法已完全成熟化、规范化。
至此,楷书笔法代替了隶书笔法,楷书已成主流书体,历经宋元明清,使得楷书笔法越来越趋向程式化。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楷书笔法,其实就是“四大家”及之后出现的、及其规则的笔法,而不是起初由隶转楷的笔法了。
从这个道理而言,我们说以楷书笔法书写隶书显然不符合书体要求了。
有人会这样认为,那清隶笔法又是什么笔法呢?,难道还是汉隶笔法,或者是楷法?
这里就有前面提到的一个用笔原则问题。
其实,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这个理。
我们为了说明白这个理,需要把用笔的概念和笔法概念再次说明一下。
用笔是一个大概念,主要体现人与毛笔心手合一,手笔与心性连为一体的原则,包括书写的笔法技巧,执笔姿势以及人驾驭不同书体所使用毛笔的熟练度及修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两种书体一般用笔有别,并由此带来的具体书写笔法不同。
我们说清隶笔法虽说与汉隶一般用笔原则一致,即使清隶名家风格各异,也都没有脱离隶书的本质属性,但具体笔法上有区别
从以上清隶大家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传承汉隶笔法最为纯正;伊秉绶简化汉隶笔法,但凸显汉隶精神;金冬心的隶书可以说突破了汉隶笔法技巧,突破了汉隶构成,是对隶书用笔的一大解放,一大革新,应该说对我们当代隶书走向一定会产生极大影响;何绍基的隶书笔法技巧非常独特,汲取金文、大篆笔法,以独特的执笔法彰显点画的张力和质朴,塑造了一个完全自我风格的隶书意境。
综上所述,清隶的成功证明,我们隶书的用笔传承必须以汉隶为宗,只有源头纯净,活水才流不断,各人的笔法的灵活运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形成隶书不同的风格。相反,如果我们不去朔源,用唐以后的楷书用笔及笔法写隶书,那是本末倒置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