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由一而二什么意思(四十二由一而二的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四十二 由一而二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四十二 由一而二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四十二 由一而二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王弼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帛甲)
本章老子开始讲宇宙生成之“德(得)”。他说,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关于这个“道”,我们前面也有所了解:它博大高明、精微玄远,无形可见,无迹可寻,无可言说,无可拟议。
关键是这个“一”是什么?自古以来,对这个“一”的解释众说纷纭。《说文》: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又有人将他和三结合起来,曰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此三一者,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还有人将“一”与“道”等同起来,认为道本虚无,虚不可见,无不可言,故以一形之,立一以为道。这些都在讲“一”。可这些似乎又都没有讲明白。实际上,自古以来,这个“一”,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于是,人们又回到了《易》,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想从这里面来找到答案: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以无极为道,以太极为一,两仪为二,四象八卦为三以致于万。
可这种说法,似乎也没有解说出这个“一”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要解“一”,先要解道。
道之原始应该是虚不可见,无不可言,触不可及,而“一”似乎应该接近“有”的范畴,所以,“一”非道之本然。
《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也就是说“有之而未形为一”, 顺而推之,我们能不能说,“无之而未有之谓道”呢?当然这里的“无”并非“顽无”。
道虚无湛寂,深邃窈冥,无形无相。但这个“无”可以生“万有”,只不过这个“万有”有个过程:先是窈冥虚寂之道使“一”生,然此“一”,还未有“形”,或者说只是一气将萌,将起未起的感觉,就好像盘古开天地前的混沌之态。
尽管“一”之未形,但它本身却有阴阳之分。注意,“二”不是由“一”而生,而是“一”本身就有“二”,正如第二章中所言: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等,此生彼亦生,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本为一体。
故,此处“一生二”之“生”,解释为“存”、“有”更好一些。
一气流于天地之间,感而遂通,气达而形具。其形之所具,即“三”。“三”者,形之所具也。
“一”者,本存其“二”;“二”者,名之以阴阳也,阴阳交而得“中”,中则和,和则生。交交不已,生生不息。故《荀子》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此即“三生万物”也。
“三”者形具而质备,成而以为物。然物之本身即具有“二”,阴阳为其名。阴静阳动,抱而不离,二气和合而致于“冲”。冲者,中也,中者,虚也。冲气者,虚气也。恰如万物浑而未生之气也,几近于“一”。
万物者,负阴而抱阳,示之以柔,存之以刚;显之于寡,得之以强;呈之以弱,见之于刚。道匿其内,其用在中,流行不息,运转无穷,是谓之和。
故《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今天,我们经常把“谦和”、“和睦”叫做“和气”,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常常把“和气生财”作为经营之道。但是,要注意“和气”里有阴也有阳,不只是说点点头、哈哈腰,“阴”着个笑脸,财就来了,该“阳”的时候还得“阳”。这才是为“人”之道不是?
当然,老子本章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讲宇宙生成,更主要的还是在讲“德”(得)。从下面就可以看出来了。
老子说,“孤、寡、不榖”——王公的“德(得)”。
“孤”,幼儿无父者;“寡”,老而无夫者;“不榖”,食而无粮者。这些低等、下贱的称呼,一般老百姓都不愿意用,可君王、公卿们却用这些“劣等”的词语来称呼自己,这是为什么呢?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由少而多,由减及填,由下及上的,即“损之而益”。王公们用“孤、寡、不榖”这种下贱的、低等的词语来称呼自己,目的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不断地“益”下去,永远“德(得)”下去。
因为他们很明白,万物“负阴而抱阳”,“得”的太满了,就会溢出来,整日地处于一种溢的状态,早晚会“损”。就像一个大水库,不要总是把它的储水达到最高状态,该缺的还得缺,该泄的还得泄,弄不好的话,连原来的那点水底都保不住。只有永远地“少”下去,才能永远地“德(得)”下去。当然,这是王公们的美好愿望,可是历史上真正能做到“孤、寡、不榖”的又能有几人呢?柳宗元笔下,就连一个叫蝜蝂的小虫子不也是多而又多,溢而又溢,终亡其身的吗?清代的程允生说的好“欲心难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勉为众生诫。
“强梁者不得其死”——士人的“德(得)”。
老子说,老祖宗传给我一句话,我也把它传给你们:“强横霸道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当然,也有朋友把这句话解读为“以气使强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两种翻译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世的人蔺相如这课学得不错,面对廉颇的无端挑衅,他选择了一再的退让,终使廉颇顿悟,二人保住了赵国二十余年的平安。学得最好还应该是韩信,面对泼皮的挑衅,一身武艺,持剑在手的韩信选择了胯下之辱,免除了牢狱之灾,终成一代名将……假如他们当时秉气儿强梁,估计后世的历史又是另一种演绎了。
道戒强梁,抱道致柔,守害而不争利,守后而不争先,自损以自全,盖“强梁者,不得其死也”。欲远死地而趋生,唯有以清虚谦退自守,以柔弱卑下自持,才能恬淡寂静,归真返朴以自颐,乃至于“和”。
这便是老子给我们的人生教条。(“吾将以为教父”,“教父”,犹今言师父。)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四十二 由一而二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