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导语:人间词话赏析(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原文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境界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无之境”,另一种是“无我之境”。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样的诗句所营造出的境界便是“有我之境”。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诗句营造出的境界便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用带有我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眼光来观察外物,描写外物。因此,外物也含有了我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无我之境”是指脱离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用自然平和的眼光来观察外物,描写外物。因为脱离了个人的主观色彩,就像以物观物一样。因此,不易发现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哪儿?哪句是抒发主观情感的,哪句是描写客观景物的。古人在词的创作上,写“有我之境”的居多,但这并不是指他们不能写“无我之境”的作品。那些词坛上的豪杰之士要抒发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自己会合理选择运用“有我之境”,还是用“无我之境”。
这一章的关键词便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了。
有我之境实例分析一来分析一下“有我之境”看所举的第一个例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学界也有部分人认为是欧阳修的《蝶恋花》)原词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春留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读来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是一首伤春兼有闺怨题材的词。上阙描写了一个在春深时节,被贵族公子外出寻欢作乐而遗弃在深宅大院的贵妇人的形象。寥寥数语,那种孤独、寂寞、无奈又无助的气息扑面而来。下阕写春末被无情风雨摧残的落花。“三月暮”指春末,也指大好的春光或年华已去,“秋千”这个意象在解读中最容易被忽视,它既让人想起过去两人在秋千上欢乐嬉戏、形影不离的美好时刻,娱乐场景,又暗示了以后命运的飘荡不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问的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主人公的形象与在风雨中乱舞的落花同病相怜,合二为一,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已将我与境密切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有我之境”。
实例分析二再看第二个例子,“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秦观的《踏莎行》中的句子,其原词如下: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越的词。这首词学界以为大约写于绍圣四(1097)年春三月,(秦观因党争,先贬为杭州通判,道贬于处州,又贬郴州并削去了官爵和俸禄。)去往郴州的途中所写。由于连受打击,词人情绪低落,内心凄苦,全部反映在了这首词中。上阙以上来三句就营造出一种云遮雾绕,看不清,也找不到理想的安身处所的氛围。后面两句写,只得在偏僻简陋的旅舍中,听着傍晚时分杜鹃凄厉的叫声,躲避着料峭的春寒。这种寒意不仅仅是指来自大自然的寒意,更是来自于内心遭受的一连串打击。因此,“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国维大师以为是“有我之境”。下阙一上来三句写,不管是收到朋友寄送来象征春天的梅花,还亲友们寄来的书信,都无法消除淤积在内心的苦闷之情。后面两句是作者借郴江发出了自己的感慨,郴江啊,你围绕着郴山流淌是多么的有幸啊!为了什么要背井离乡流到那潇江和湘江去呢?再次表达了自己被贬谪远方的无奈与愁苦。
因此,“有我之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喜、怒、哀、乐)全部反映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无我之境实例分析三先看大师举的第一个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之五,原诗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首诗语调平淡,写出了作者闲居田园与世无争,从而轻松悠然,自得其乐的心境。“田园生活”由此成为了后世文人避世的理想生活。实际上,真正生活在田园的广大农民是极艰苦的,甚至于是悲惨的。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干着最繁重的农活,上缴着各种沉重赋税,过着甚至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为什么像陶渊明这样的大文人还会向往这种田园生活呢?这表达了他们的一种决心。宁愿在田园中吃苦受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在官场过那种违背心愿,勾心斗角,同流合污的生活。在陶渊明眼中,现实的田园生活就是他理想中“桃花源”中的生活。官场生活在世俗人眼中是风光无限,但在洁身自好的文人眼中是肮脏不堪。这种清高与洁身自好的品性,便在这看似恬淡的田园生活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浅层的情感表达的极平和,而深层的情感表达的极隐晦。
实例分析四再看第二个例子,“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金代诗词大家元好问《颍亭留别》中的诗句。原诗如下: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整首诗将作者与友人分别的过程及场景,娓娓道来,笔力时而雄健,时而舒缓,视野开阔,读之如欣赏一幅澹远清隽的画卷。这“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较舒缓的诗句。诗句中不容察觉,作者的爱与憎及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故王国维大师将此句视为“无我之境”。
实际上所谓的“无我之境”,也并不是绝对的无我之境,如果是绝对的无我之境,那又是谁“采菊东篱下”?谁“悠然见南山”?更又是谁看见这“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场景?只是在描写时以平淡安舒的的心态观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尽量隐藏起来,也就是大师所说的“以物观物”,故称为“无我之境。”
什么时候用“有我之境”?什么时候用“无我之境”?这主要看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一个一流的诗人、词人或文学及艺术家们是能够把握和运用好这两种境界的。否则,怎称作豪杰之士呢!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