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韩信对小人和君子为何两个态度不一样(韩信对小人和君子为何两个态度呢)

导语:韩信对小人和君子为何两个态度

韩信能忍,一个胯下之辱遂成千古绝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你看面都素不相识的屠夫,韩信选择了忍让,只是在家乡父老面前威风扫地,这时候的韩信吃喝都成问题,一位漂洗衣服的大娘看见钓鱼的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这就是韩信,一个类似忍者神龟式的人物,面对恶少他选择了忍让,面对生活上的苦难,他选择了退让,虽然无衣无食,却甘之若怡。

不过对刘邦,韩信却有点步步紧逼的味道。

刘邦与项羽在前线鏖兵时,韩信派使者来向刘邦请示,请刘邦封他是假齐王,便于管理刚攻打下来的齐国。这对刘邦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心想你这小子不够意思,我在这和项羽拼死拼活,天天盼着你韩信带兵来救,你倒好这时候趁机漫天要价,刘邦立时就要当着使者的面发作,幸亏张良在旁边连使眼色,刘邦立刻冷静下来,明白了现在不是和韩信闹翻的时候,他于是立刻对使者说:“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个真王,当什么假王。”不过刘邦虽然封了韩信做齐王,心里却对韩信有了看法,那就是一旦天下统一,韩信不可留。

问题是韩信为何这么低级的错误,要挟刘邦,要知道刘邦对韩信一直不信任。在修武,刘邦听说韩信和其助手张耳驻扎在附近。刘邦对韩信的按兵不动十分生气,更何况韩信兵力日渐强大,已经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要借此机会削弱韩信的兵权。这天夜里,刘邦和夏侯婴在修武的传舍(即旅馆)里,商定了一个夺取韩信兵权的妙计。第二天凌晨,刘邦单身独骑驰向韩信和张耳的营帐。守营卫士拦住去路,刘邦诈称:“我是汉王使者,有重要军情向韩将军报告。”刘邦进入营帐后,发现韩张二人酣睡未起,就收取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接着,又用大将的旗帜召集军中将领。韩信、张耳闻听外面人声嘈杂,起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汉王刘邦正在军前发号施令。他们赶紧请罪,刘邦责怪他们:“身为大将,不知警惕,而且纪律不严,防务松弛。”于是,刘邦宣布更换他们的职务:张耳坚守赵国地盘,韩信改道攻打齐国。

前车之鉴,韩信为何不防备,对小人物侮辱自己到骨头里的屠夫尚能如此谦让,为何对成就天下大事的刘邦步步紧逼?

其一,韩信自认为没有反心,光明磊落,所谓漫天要价也是因为自己功劳所致。这和当年王剪问秦始皇要田地一个意思。秦王政命王剪攻打楚国,临行,王翦引卮,为秦王寿曰:“大王饮此,臣有所请。”秦王一饮而尽,问曰:“将军何言?”王翦出一简于袖中。所开写咸阳美田宅数处,求秦王:“批给臣家。”秦王曰:“将军若成功而回,寡人方与将军共富贵,何忧于贫?”王翦曰:“臣老矣,大王虽以封侯劳臣,譬如风中之烛,光耀几时?不如及臣目中,多给美田宅,为子孙业,世世受大王之恩耳。”秦王大笑,许之。即至函谷关,复遣使者求园池数处。其实韩信搞错了,钱财再多,想要谋取天下的,不会不舍得,但是你想裂土封王,刘邦怎会容你?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其二,韩信认为刘邦不会杀自己,因为天下未定,外面还有恃强凌弱的匈奴,韩信名扬天下,战功赫赫,不过那都是内战,如果能在匈奴战场上,在立下战功,岂不是更加名标青史,只不过刘邦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毕竟功高震主者不赏,那韩信本来就有平定天下的功劳,如果再去打匈奴,如何是好?

其三。韩信这个人是儒将,他一直信奉受人点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从他后来对漂母的事能看出来。他对刘邦忠心耿耿不曾造反,未尝也不是一种知恩图报(知遇之恩),所以从他的角度分析,觉得刘邦也不会对他怎么样,也会知恩图报(报韩信的赫赫战功),因此有些耀其功劳显赫傲慢待人,犯了身为人臣者“功高盖主”的大忌。

士为知己者死,在韩信心里,刘邦就是自己的伯乐,因此才有下面这些功劳:暗渡陈仓,剪灭三秦;木罂渡军,破魏掳豹;鏖战井陉,灭赵获歇;求教亡虏,不战降燕;断水塞流,大破联军;十面埋伏,平楚灭羽。这些都是那个侮辱自己的流氓小子所不能给予的,因此对于韩信来说,老老实实的为刘邦干活,刘邦会对自己感恩戴德,他真的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威胁到刘邦的政权。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这样的下场最可悲。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娴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