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天文历法什么时候出现(古代天文历法发达的原因)

导语: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由来:为什么一星期是7天呢?⑴

我国是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水稻和栗的国家。

宝墩古城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

而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农时季节的准确性。古人想知道时间、季节、方位,只能仰头观测日月星辰:日升日落,月晕风起,风起云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古代用土圭立表竿测日影定冬至

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

古人的天文气象知识丰富又普及。根据《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所以在上古时代的帝尧(距今约4000多年)就有专门从事观象授时的天文官。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

殷代(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

殷商甲骨文记载的日食、月食

而后《尚书》、《春秋》、《诗经》等,都有关于天象的载录。又如《史记》设置了天官志:“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七政与星期天

日、月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叫做七政。七政又称七曜,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日历上还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个星期中的七天。

七曜中的五星金、木、水、火、土,又叫做五纬。古人能够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就是这五纬。

金星:在古代称启明星,又称太白。金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称启明星,到黄昏时出现在西方,称长庚星。

木星:在古代称岁星,简称为岁。古人认为每十二年,岁星就要绕天运行一圈,每一年里,都要经过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古人根据岁星的这个规律进行纪年。

水星:又称做辰星。

火星:在古代称荧惑。

土星:在古代称镇星,又称填星。

二十八宿与四象

二十八星宿,是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二十八星宿图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最早二十八星宿图

东西南北各有七宿,而每个方位的七宿形成的象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

东方苍龙七宿:角 亢 氐(dī)房 心 尾 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 娄 胃 昴(mǎo) 毕 觜(zī) 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北斗的作用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因为这七星连在一起的形状,像是一个斗形,北斗之名由此而来。

古人利用北斗来辨别方位,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一条直线,并把这条直线延长大约五倍的长度,就是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又是如何定季节呢?

当季节、夜晚的时段不同时,北斗星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同,看起来是在围绕着北极星运转,所以初昏时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就成了古人确定季节的根据,斗柄指向东,就是春天,斗柄指向南,就是夏天,斗柄指向西,就是秋天,斗柄指向北,就是冬天。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整理编辑!